第2部分(第2/4 頁)
被人鬼,乘此掃蕩,易同俯拾。歡若渡河,稍逼宗廟,則分命諸將,直取幷州,幕府躬自東轅,電赴伊洛;若固其巢穴,未敢發動,亦命群帥,百道俱前,轘裂賊臣,以謝天下。其州鎮郡縣,率土人黎,或州鄉冠冕,或勳庸世濟,並宜舍逆歸順,立效軍門。封賞之科,已有別格。凡百君子,可不勉歟。
太祖謂諸將曰:“高歡雖智不足而詐有餘,今聲言欲西,其意在入洛。吾欲令寇洛率馬步萬餘,自涇州東引。王羆率甲士一萬,先據華州。歡若西來,王羆足得抗拒。如其入洛,寇洛即襲汾、晉。吾便速駕,直赴京邑。使其進有內顧之憂,退有被躡之勢。一舉大定,此為上策。”眾鹹稱善。
秋七月,太祖帥眾發自高平,前軍至於弘農。而齊神武稍逼京邑。魏帝親總六軍,屯於河橋,令左衛元斌之、領軍斛斯椿鎮武牢,遣使告太祖。太祖謂左右曰:“高歡數日行八、九百里,曉兵者所忌,正須乘便擊之。而主上以萬乘之重,不能度河決戰,方緣津據守。且長河萬里,扞禦為難,若一處得度,大事去矣。”
即以大都督趙貴為別道行臺,自蒲坂濟,趣幷州。遣大都督李賢將精騎一千赴洛陽。會斌之與斛斯椿爭權不協,斌之遂棄椿還,紿帝雲:“高歡兵至。”七月丁未,帝遂從洛陽率輕騎入關。太祖備儀衛奉迎,謁見東陽驛。太祖免冠泣涕謝曰:“臣不能式遏寇虐,遂使乘輿遷幸。請拘司敗,以正刑書。”帝曰:“公之忠節,曝於朝野。朕以不德,負乘致寇。今日相見,深用厚顏。責在朕躬,無勞謝也。”
乃奉帝都長安。披草萊,立朝廷,軍國之政,鹹取太祖決焉。仍加授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進封略陽郡公,別置二尚書,隨機處分,解尚書僕射,餘如故。太祖固讓,詔敦諭,乃受。
初,魏帝在洛陽,許以馮翊長公主配太祖,未及結納,而帝西遷。至是,詔太祖尚之,拜駙馬都尉。
八月,齊神武襲陷潼關,侵華陰。太祖率諸軍屯霸上以待之。齊神武留其將薛瑾守關而退。太祖乃進軍討瑾,虜其卒七千,還長安。進位丞相。冬十月,齊神武推魏清河王亶子善見為主,徙都於鄴,是為東魏。十一月,遣儀同李虎與李弼、趙貴等討曹泥於靈州,虎引河灌之。明年,泥降,遷其豪帥於咸陽。閏十二月,魏孝武帝崩。太祖與群公定策,尊立魏南陽王寶炬為嗣,是為文皇帝。
卷二 帝紀第二
◎文帝下
魏大統元年春正月己酉,進太祖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臺,改封安定郡王。太祖固讓王及錄尚書事,魏帝許之,乃改封安定郡公。東魏遣其將司馬子如寇潼關,太祖軍霸上,子如乃回軍自蒲津寇華州。刺史王羆擊走之。三月,太祖以戎役屢興,民吏勞弊,乃命所司斟酌今古,參考變通,可以益國利民、便時適治者,為二十四條新制,奏魏帝行之。
二年春三月,東魏襲陷夏州,留其將張瓊、許和守之。夏五月,秦州刺史、建中王万俟普撥率所部叛入東魏。太祖勒輕騎追之,至河北千餘里,不及而還。
三年春正月,東魏寇龍門,屯軍蒲坂,造三道浮橋度河。又遣其將竇泰趣潼關,高敖曹圍洛州。太祖出軍廣陽,召諸將曰:“賊今掎吾三面,又造橋於河,示欲必渡,是欲綴吾軍,使竇泰得西入耳。久與相持,其計得行,非良策也。且歡起兵以來,泰每為先驅,其下多銳卒,屢勝而驕。今出其不意,襲之必克。克泰則歡不戰而自走矣。”諸將鹹曰:“賊在近,舍而遠襲,事若蹉跌,悔無及也。”
太祖曰:“歡前再襲潼關,吾軍不過霸上。今者大來,兵未出郊。賊顧謂吾但自守耳,無遠鬥意。又狃於得志,有輕我之心。乘此擊之,何往不克!賊雖造橋,不能徑渡。此五日中,吾取竇泰必矣。公等勿疑。”庚戌,太祖率騎六千還長安,聲言欲保隴右。辛亥,謁帝而潛出軍。癸丑旦,至小關。竇泰卒聞軍至,惶懼,依山為陣,未及成列,太祖縱兵擊破之,盡俘其眾萬餘人。斬泰,傳首長安。高敖曹適陷洛州,執刺史泉企,聞泰之歿,焚輜重棄城走。齊神武亦撤橋而退。企子元禮尋復洛州,斬東魏刺史杜密。太祖還軍長安。六月,遣儀同於謹取楊氏壁。
太祖請罷行臺,帝復申前命。太祖受錄尚書事,餘固讓,乃止。
秋七月,徵兵會咸陽。
八月丁丑,太祖率李弼、獨孤信、梁御、趙貴、於謹、若干惠、怡峰、劉亮、王德、侯莫陳崇、李遠、達奚武等十二將東伐。至潼關,太祖乃誓於師曰:“與爾有眾,奉天威,誅暴亂。惟爾士,整爾甲兵,戒爾戎事,無貪財以輕敵,無暴民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