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第2/4 頁)
每次回孃家聚到一起了,都要說幾句酸話被孃親呵斥了才消停。
在她所知道的範圍裡,是真沒有聽說過還有哪家弟兄像王家這樣親密無間的。一娘所生的親兄弟都沒有。更不用說這樣隔著爹孃的堂弟兄了。
第二天很早二丫就騎上馬,獨自一人去了近郊的那塊田。這塊田是當初為了幫助安子搞政績以及供應豫州府新開的火鍋店而置辦的。還特意把最會侍弄農田的劉大海給調了過來。由於這邊更需要泥鰍、黃鱔這類水產,二丫便把這塊田全部改成養殖水產和種稻子的套養田。只是這邊的田地都是平原,沒有大江小河這些,只有遠遠的一條大河由西向東而去。而他們的水利也就是挖了幾口又淺又小的水塘,水塘連線著的是通向大河的深水溝,這水溝也是人工挖掘的。
他們本地人都是種植一年兩熟的作物,一季冬小麥一季中稻,小麥作為旱糧,不怎麼需要水,只靠著老天三不五時下一場雨就完全夠用。等到需要種植中稻時,正好趕上雨水多的季節,所以這樣的水利對於當地人來說是完全得用。只是對於要做套秧田的二丫來說,這樣的水利幾乎沒有用處。她也是因為劉大海種了一年,怎麼也沒有辦法弄成全年的水田,向她求救,她才跟著小虎騎馬快跑的過來,給這兒田地進行了水利改造。
在這裡興修水利卻要比劉家嶺一組高於河道的旱地修水利簡單的多。只要從高到低修水庫,每一口三十畝以上的水庫保證兩百畝田地在冬春兩季不幹水就行。
這個枯楊縣別看就在豫州府近郊,可是人家也是個窮地方。因為他們一年只能種兩季,除去農業稅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賦稅,他們自家能夠留下來的根本不夠一年嚼食。有門路的就在州府打零工掙點外快,沒有門路的都候在家裡省吃儉用乾耗著。
二丫家要在這邊找人挖水庫,因為工程比較大,他們原本擔心要找那麼多的人會很難,誰知他們的資訊一發出去,幾十裡外的地方都有人跑來要活幹。
二丫原計劃用兩到三年的時間,把所有水庫挖成功,沒想到一個一冬一春就挖好。首先是因為過來幹活的人多,其次是這時候的百姓都實在,幹活都很賣力。當然磨洋工的也有,不過,二丫會安排,都是四個人一組,每天劃好固定的兩塊地,當天挖完一塊地就照原定的工錢每天三十文(不包吃喝)給付,要是能夠挖完兩塊地就給雙倍的工錢六十文(另外每人分半斤肉回去補補身體)。誰想磨洋工的話。首先的想想組裡其他人能不能饒過他。
短工們是卯足了勁幹活,有的恨不能二丫多劃一塊地給他們好讓他們再多掙一點。但是二丫知道人的體力就在那兒,一旦超負荷幹活幹過了頭。可是很傷壽命的。她還沒有那個把人命不當命的狠毒之心,所以就將每組要挖的地塊都固定在兩塊,誰想多挖都不行!
水庫早一年挖成,二丫就能早一年掙錢,而她一年的收入可不是小數。所以對於這裡那些過來幹活的短工們二丫也是心存感激,就想辦法讓他們的地儘可能的多產多收。
因為不可能家家都跟著養泥鰍、黃鱔,所以只能想別的招。先是收割中稻之後的旱地進行套種。其次是中稻田養鴨子,再次是種植反季節蔬菜、再再次就是種植西瓜等貴重值錢的副業,最後就是各家的淺水塘利用起來。養蓮藕、養各種魚。
一開始的時候,他們是不敢相信二丫的,二丫怎麼勸說他們都不敢照著做。二丫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給了兩家一年的正常收入之後。再拿他們兩家的田地、池塘做示範。直到成功的第二年才有人家陸陸續續的跟風,終於把二丫給與他們的一些增產方法切實的實行開。
不過四五年的時間,二丫再一次來到這兒,看到的景象已經大不相同。也許中原古老民族骨子裡都是把住放在第一位,這地方的百姓跟王家都是一個性子。吃的怎麼樣,二丫看不見,但是這房子幾乎是家家都變了樣。原來低矮、破舊快要倒塌的泥巴牆、稻草麥秸頂的房子,大多都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磚牆瓦頂、還有高高的院牆、寬敞的門樓的新磚房。
在莊子裡的空地裡玩耍的孩子們也變了樣兒,以前那衣服上扒滿了補丁、補丁上掛著布片兒的破衣爛衫已經不再。入眼的孩子們衣著上雖然不是新衣新鞋。不過個個都穿的工工整整,男孩子穿著自是男裝,女孩子穿著的自是合時令的正常衣裝。
第一次過來的那一段時間,二丫經常看到男孩子穿著改小了的母親衣服,女孩子秋天、冬天、春天穿的都是那一件不知道補了多少回的爛棉襖。一個個臉上灰蒼蒼、頭上亂糟糟、兩眼無神、面貌無光、反應遲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