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
說這話的是一名武師打扮的中年漢子。
“聽說他出了什麼事兒,老闆在找他問話。”一個小演員回答道。
“能有什麼事兒,年少得志,拍了一部好的電視劇就鼻子翹上了天,一定是在和老闆談加薪水的事兒。”
“哎,同人不同命啊,我要是和他一樣帥氣就好了。”
“長得帥你也要會利用,那個‘大頭髮’就很會這一套,你沒看他沒紅之前成天在女人堆裡轉悠麼,託關係走後門才獲得了‘許文強’那一角。”
“好像不對吧,我聽說他以前為了能夠‘上位’成天打扮得西裝筆挺地站在電梯口給老闆開電梯,時間長了,老闆眼熟了才挑了他演男主角。”
“你就聽別人亂吹吧,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電梯口現在還不排成長龍?!”
“嗯,那倒也是……”
榮少亨正要聽他們再說些什麼,這時候有認識他的場務走過來說大老闆在辦公室等他,然後就是一臉羨慕的神情。
畢竟在電視臺還不到三個月就如此受上級賞識,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得到的。
此刻,榮少亨想起剛才那兩人談論的“大頭髮”,還有此刻場務看自己的眼神,忽然蹦出一句話:“不遭人嫉是庸才!”
第14章 發哥的煩惱
在無線只有一個人能夠被人稱作是“大老闆”,那就是叱詫影視數十載的影壇大亨邵逸夫!
邵逸夫因為在家中排行第六,故後人稱他為“六叔”。他早年就讀於家鄉莊市葉氏中興學校,與包玉剛、包從興、趙安中等為前後屆同學,後赴上海就學於美國人開辦的英文學校“青年會中學”,為此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邵家眾多的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於1924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囤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創業之初,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其攝製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結果賺得盤溢缽滿。旗開得勝,邵氏兄弟們為之歡欣鼓舞,隨後新影片不斷地從“天一”推出。
進入六十年代後,邵氏公司長期稱雄香港市場,曾拍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據說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文懷、張徹……無不出自“邵氏”門下。其中《江山美人》、《貂蟬》、《傾國傾城》、《梁山伯與祝英臺》、《大醉俠》、《獨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譽海外,在華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傾倒無數觀眾。據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在臺灣上映時“完全瘋狂”,有位老太太連看一百多場,由《梁祝》而在臺灣掀起黃梅調狂熱;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發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
邵逸夫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知人善任,擁有一大批各方面人才,為其所用,更在於他有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
他是一個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儘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幹一樣,學一樣,從不懈怠。他從最卑微的職位做起,一步步奮鬥,最終成為電影公司的大老闆。他熟悉電影製作幾乎每一個方面和環節的工作。從劇本、攝影到導演、演員的選聘以及化妝、剪輯,他樣樣在行,而影片推廣、發行、劇院管理更是行家裡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過人。年輕時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紀錄。他說:“我晚上只睡1個小時,其餘時間便是工作”。為了樹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對影片的質量嚴格把關。出現劣片,往往親手燒掉,毫不手軟。他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
這就是真實的邵逸夫,一個劃時代,卻又開創了新時代的影壇大亨,娛樂圈的至尊教父!!!
此刻,榮少亨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大老闆的辦公室,輕輕地敲了敲了門,在一聲不太大的“進來”聲之後,他推門而入。
眼前是一間寬敞明亮的辦公室,一盆綠意盎然的君子蘭盆景顯眼地擺放在大門口右側,再向前是一排古色古香的書架,書架上面整齊地擺放著書籍,而在正前方,正襟危坐的是一個體型消瘦卻精神矍鑠的老人家,他的臉頰凹陷,顴骨很高,令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