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比如中國只能生產鞋子,而美國只能生產電腦,那麼如果中國人需要電腦或美國人需要鞋子,雙方只能透過交易實現。但即使雙方都能生產電腦和鞋子,貿易也能使得雙方獲益。因為中國人可能更精於生產鞋子,美國人可能更精於生產電腦,那麼透過交易,雙方的效率都能提高。
但如果中國工人生產什麼都比美國人擅長怎麼辦,還會有交易嗎?假設中國工人每10分鐘能夠生產一雙鞋子,每20分鐘能夠生產一臺電腦,而美國工人每半小時才能做出一臺電腦,每一小時才能做出一雙鞋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雙方不交易,那麼美國人需要工作一個半小時才能做出一雙鞋子和一臺電腦,中國人則需要工作半小時才能獲得一雙鞋子和一臺電腦。
但如果雙方可以自由交易,那麼中國人花20分鐘做兩雙鞋子,美國人花一小時做兩臺電腦,之後雙方可以用一雙鞋子換一臺電腦,最後雙方皆大歡喜,都節約了50%的時間就獲得了兩樣商品:中國人的工作時間從30分鐘減至20分鐘,美國人的工作時間從一個半小時減至一小時。因此,即使貿易雙方有一方處於絕對優勢,其最佳策略還是全力生產最有優勢的專案,比如中國人就努力生產鞋子;另外一方雖然處在絕對劣勢,但兩害相權取其輕,也是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最有效率,比如美國人就努力生產電腦。之後雙方透過貿易,還是能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就是19世紀英國經濟學家李嘉圖所謂的比較優勢(parative Advantage)。
匯率戰爭 第三章(3)
但兩國貿易都是在追求最大利益,中國人不會因為自己擅長做鞋子,就白給美國人做一雙。中國人之所以會向美國人出口貨物,是因為向美國出口貨物有利可圖,能夠換回來美國的新鮮玩意。這就是為什麼即使中國人效率奇高,做什麼都比美國人強許多倍,也無法鞋子、電腦一起做,然後一股腦兒賣給美國人。賣鞋子給美國人,是為了能夠從美國換回我們喜歡的東西。如果我們都做了,美國人做什麼還給我們?如果什麼都做不了,我們賣給他們東西,豈不成白給他們打工,換回一堆標有數字的廢紙?
在進行雙邊貿易時,當中國鞋商把鞋子賣給美國人後,他收到的是美國人給的美元。但鞋商拿著美元是沒有用的。他們給工人支付的工資是人民幣,租廠房用的是人民幣,給政府納稅還是人民幣。因此,要想讓自己的生意能夠繼續運轉,他必須把自己從美國人手中換到的美元再轉換成人民幣,以便支付上述費用,然後再小賺一筆。但是,美元不會無緣無故地變成人民幣,要想把自己手中的美元換成人民幣,必須有人願意用手中的人民幣來換鞋商手中的美元。而手中有人民幣的人為什麼要換美元呢?他也不是做好事不求回報,而是他希望得到美元,以便去買美國人的商品(電腦)或者資產(電腦廠)。
美國人向中國人出售他們的電腦時也是如此;他們需要把自己賺到的人民幣換成美元以便繼續運轉,而有人願意用手中的美元換人民幣,是因為這些人希望買中國的商品(鞋子)或者資產(鞋廠)。因為,出口和進口是相等的,所以雙方才能持續交易。
當然,這不是說每年兩個國家的貿易額都需要對等,而是貿易額早晚要對等。好像《無間道2》裡一出場就被幹掉的老爸告訴我們的一樣:“出來混的,遲早是要還的。”如果雙方有一方總是賺到,另一方總是虧,那麼久而久之對方就沒有資產了。如果沒有資產了,那麼其貨幣也就沒了價值,因為誰會對換不了東西的廢紙有信心?這也就是說,如果美國人最後沒資產了,也就沒有人會接受美元了,因此用美元什麼也買不到。
所以中國賣美國人的東西總值大過從美國買回來的東西總值,收到的美元其實相當於“債條”,意思是你早晚都得還給我,你拿走的那些東西,不論是給我商品還是給我資產,反正你要給我點什麼。但這個“債條”有一個風險,就是如果“債條”收了一大堆,但對方資產還是那麼點,或者對方資產增長的速度沒有積累“債條”的速度快,那麼就麻煩了。這樣下去,“債條”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值錢。
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兩國的貿易不會出現一方永遠順差、一方永遠逆差的情形。貿易順差指的是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段的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貿易逆差指的是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段的進口貿易總額大於出口總額。一個國家如果貿易順差了,這說明外國人買你們國家的商品多過你們國家買外國貨的數量。他們都想買你們國家的商品,他們就需要先買你們國家的貨幣。因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