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5 頁)
和大款們極力要脅哥倫比亞大學解
僱
DE GENOVA,哥大還是抵住了壓力,援引憲法第一修正案中關於“言論自由權”條款保
住了
DE GENOVA的飯碗。DE GENOVA出門避了兩個星期風頭之後,又於
4月
11日回到課堂,
且憤青勢頭不減當年,說什麼“一個吵吵鬧鬧的社會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是啊,誠如
一位著名憤青指出的:我是憤青我怕誰?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敢飛
希拉里宣佈參選總統時,《南方人物週刊》約我“從女性從政的角度寫一下”,於是寫了這
一篇。
有時我會想,希拉里·克林頓是否感到孤獨。
她的名字總是和“唯一”、“第一”聯絡在一起。衛斯里大學第一位被邀請做畢業演說的學生、
羅斯法律事務所第一位女性合夥人、唯一有自己的成功事業的總統夫人,唯一在丈夫卸任後
謀求公職的第一夫人……現在,隨著她
07年
1月
20號宣佈競選美國總統,以及民意調查
顯示她在民主黨參選人中遙遙領先,她還可能成為美國第一位女總統。
人們說,高處不勝寒。當這個總是微微揚著臉、抿著嘴、微笑都顯得冷竣的女人以那些“唯
一”、“第一”的身份面對咄咄逼人的記者、不依不饒的政治對手、媒體的冷嘲熱諷時,是否
會有某些片刻,希望自己可以象其他的女人那樣,將幸福僅僅詮釋為溫馨的餐桌前,看自己
的丈夫、孩子熱火朝天地吃自己做的晚餐?
也許。
但是我們看到的,永遠是那個勇往直前的希拉里。那個鐵女人。事實是,當一個女性試圖去
承擔比家庭更大的社會責任、實現比自立更輝煌的社會成就時,她就必須準備好成為他人眼
光中的異類,準備好承受孤獨。幾千年的男權文化都在說,追求成功的女人是不性感的,追
求成功的女人是不可愛的,追求成功的女人其實根本就不是女人。
但是這一切正在改變。
希拉里參選總統,佩羅西成為美國眾議院首位女議長,以及萊斯擔任國務卿,使人們開始驚
覺女性在美國政治中的地位:怎麼一夜之間美國政壇上出現這麼多女性的面孔?
不,不是一夜之間。這些女政治家的崛起,以及目前美國國會中出現
15%的女性面孔、50
個州長中出現
8位女性,其實是過去一百多年女權主義運動終於開始開花結果。100年前,
女性在公開場合穿長褲都可能被投入監獄,而現在,這個新教國家腦海裡開始閃現一個嶄新
的詞彙:總統女士。
美國的女權運動有兩個浪潮。第一個浪潮是在
1920年代左右。當時的女權鬥爭主要是反抗
制度性歧視,爭取普選權、同工同酬、受教育權、婚姻自主權等等。1919年憲法第
19修
正案授予女性投票權,是這一次女權鬥爭的標誌性勝利。第二次浪潮是在
60到
80年代左
右,主要是追求男女在社會經濟上的平等,反抗那些“不成文的性別歧視”,比如在大學錄取
女生、職場女性升職方面的“心照不宣”的歧視。60年代崛起的“平權法案”和
70年代女性
墮胎權的合法化,是這次女權運動的里程碑。與第一次女權浪潮舉世公認的勝利相比,第二
次浪潮的成果要模稜兩可得多。畢竟,改變文化比改變制度更難。改變制度不過是重寫一些
法律條文,而改變文化卻是要扭轉幾千年來形成的觀念。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女權運動最大的敵人,莫過於那種根深蒂固的“本質主義的女性觀”:男女本來就有別,女人
本來就是如此這般的,而男人本來就是如此那般的。很多人不去區分這些“男女有別”中有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