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7部分(第3/4 頁)
種支援,商人自然也是投桃報李,堅決貫徹武媚孃的政策,拼了命的援助西北和吐谷渾等地區,武媚娘越好,他們就越好。
與此同時,國會也一直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爭論。
就是關於軍政的。
十六衛軍面臨著裁員,國家養不起那麼多常備軍,而且國會也認為不需要這麼多常備軍,因為吐蕃都消滅了,周邊又沒有強敵,國會又不是皇帝,不需要那麼多軍隊來保護。
裁軍是肯定要進行的。
但這也是國會面臨得一大難題,這事不處理好,軍人可就不會聽國會的。
鄭善行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建議,就是將一部分退伍士兵安排到兵工廠當工匠。
兵工廠是已經決定不收回國有,理由很簡單,沒有錢。
但是以武器發展的趨勢來看,刀弓已經不是那麼的重要,關鍵是關隴兵工廠,因此,國會與關隴兵工廠達成一份協議,首先,就是技術不能外洩,由朝廷監管,其次,朝廷將是兵工廠的唯一買家,你不能賣給私人,最後,兵工廠的工人必須得以退伍軍人為主。
並且還與那些與朝廷有買賣的集團,簽訂了同樣的契約,必須得以退伍軍人為首選,不然的話,朝廷就選擇跟別人合作。
自由之美,小胖集團可都在其中。
這工資比禁軍肯定要高得多。
但是這還不夠,因為要裁減十多萬常備軍。
元哲提出一個建議,就是擴充海軍,掠奪海外資源,理由也非常充分,首先,要再從陸地上面擴張,就得去大食那邊,這個肯定是虧本買賣,大食也很強大,而且太遠,就算打贏了,也是難以控制的,可問題是咱們大唐的軍隊這麼強悍,武器這麼先進,要不打仗多麼可惜,而且忘戰必危,其次,此次戰爭為什麼能夠堅持下來,元州與商州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那邊糧食是一年三熟的,那邊水果又豐富,根本吃不了這麼多糧食,大量的糧食就運到國內來,我們繼續海外擴張。
但是這又有一個問題,就是國會是為國家著想的,不是為商人服務的,擴充海軍,掠奪資源,那是你們商人得利,軍人不能為商人打仗,這是不成立的。
反對的聲音很高。
韓藝就幫助元家想了一個辦法,將南海集團國民化,就是模仿國債,面向百姓發行債券,全民持有,南海集團越賺錢,百姓跟著分紅,並且願意繳納一定數額的關稅,這個稅其實就是給予軍隊的回報。
而且,要打仗,需要火器、罐頭、衣服、造船業、煤鐵行業,這又能刺激製造業的發展,那就要招納更多的工人,又能促進就業。
如此國會才終於透過這一項決議,並且要求刑部修改普世法,令普世法變得更加完善。
不但如此,國會還將國庫僅有的一些錢,作為撫卹金給陣亡的將士,同時向立下軍功的將士保證,賞錢一文錢都不少,只不過現在沒錢,等有錢第一時間發給你們。
種種改變,令禁軍將士是非常感激國會,跟國會混更加有奔頭,跟那些將軍們混,他們還剋扣我們的賞錢,而如今國會當家做主,天策府統帥們的賞錢都沒給,就先給我們。
這幾招下來,禁軍將士立刻是鐵了心的跟著國會走。
第二千零八十三章 盛世的前夕
當皇帝能夠一言九鼎時,那就如同西醫一般,哪裡壞了直接切哪裡,哪裡破了就縫哪裡,是乾淨利落,從不拖泥帶水,見效也快。
但是當將一切交給百姓的時候,那麼就如同中藥一般,見效是非常慢的,讓傷口自己慢慢癒合,苦不堪言,但是卻能夠固本培元,令自身的底子變得更加深厚。
其實兩者各有優劣,不能完全否定任何一種。
如今的大唐帝國是選擇了中西合併,用政策去引導,但同時依靠民間的自愈能力,去癒合傷口。
這也是韓藝一貫的政治思想,如果他希望完全是百姓自主,那麼他就不會選擇武媚娘這個鐵腕的女皇,他當然知道武媚娘不會干預受到束縛的,她一定會想辦法取得主導權。
可見韓藝還是認為如今這年代必須得有一個強有力的朝廷,只不過權力不能都集中在皇帝一個人手中,那是非常危險的。像那唐玄宗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他英明神武的時候,那真是文治武功,國富民安,締造出亙古未有的開元盛世,但是他糊塗的時候,立刻就是安史之亂,偌大的帝國,瞬間崩潰,這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是非常可怕的。
又過去一回寒暑。
從表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