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就是軍艦、軍官和組織這三個問題。
1872年,明治政府廢除了兵部省,改成海軍省和陸軍省分立,首任海軍卿(從1885年才改叫海軍大臣)是勝海舟。當時勝海舟手裡是14艘軍艦,3艘運輸船,合計起來總噸位是13 832噸,勝海舟就提出了在18年內建成一支合計108艘軍艦的常備艦隊的計劃。但在那時,怎麼看這個計劃都是空中樓閣——哪來的錢?明治初期兵部省每年總預算是900萬日元,其中陸軍是850萬,留給海軍的只有50萬,那句“強大的海軍”也就僅僅是個很悅耳的口號罷了。
當時的明治海軍就是這麼可憐瘦弱,似乎也看不出將來會有什麼名堂。但是20年後,這個口號居然成了現實。1894年朝鮮“東學黨事變”的時候,伊藤博文召見駐清公使兼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時,微笑著說的第一句話差點沒讓大鳥暈死過去:“大鳥君,你的任務就是在朝鮮製造和清國開戰的口實。”
伊藤博文是為了朝鮮要和大清開戰,伊藤應該是覺得日本已經有了開戰的實力,日本在這二十年裡都幹了些什麼?以致伊藤敢於突破豐臣秀吉征伐朝鮮失敗以後給日本人帶來的心理壓力呢。
日本人在這二十年裡建立起了一支海軍!
海軍兵學校(1)
日本海軍的建設是先從軟體開始的。
19世紀後半期的日本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之所以能像變戲法一樣出現了一支包括陸海軍的強大軍隊,應該歸功於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和海軍兵學校這兩個培養軍事指揮官的軍事院校的辦校成功。
明治二年(1869年),兵部省在《應該創立大海軍的建議》中是這麼說的:“軍艦因為士官才有精神,沒有士官,則水夫將無所作為。水夫無所作為,則艦船也就成無用的廢物。而海軍士官所必須掌握的深奧學術的練成絕非容易之事,所以當前一大緊要事項就是儘快創辦學校。”
建設一支海軍,需要的東西很多,比如起碼要有軍艦,要有操縱軍艦的人員和這些人員如何構成的組織。一般來說這三要素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軍艦,但其實真要幹起來,軍艦問題其實最簡單,最好解決,只要拿得出錢,什麼都能買得到。當時英國、法國、德國、俄國,還有美國全都在亞洲摽著勁明爭暗鬥,什麼最新式的軍艦都買得到,困難其實是人員培養訓練和編成控制。
後來大清的北洋水師訪問日本,向日本示威,而海軍省兵務局長伊東祐亨少將曾經大發沒有軍艦的感嘆,但那時的日本海軍在缺乏硬體的同時已經花了二十幾年的時間來努力培養和組織海軍人材了,可以說日本海軍的軟體建設先於硬體建設。
1870年,明治政府模仿幕府的“長崎海軍傳習所”,在東京的築地開設了“海軍操練所”,第二年改名為“海軍兵學寮”,到1876年改名為“海軍兵學校”。1888年搬到了廣島縣的江田島,在東京的海軍兵學校原址上辦了海軍大學校。中國人通常把在江田島的海軍兵學校稱為“江田島海軍學校”,這要歸功於林立果在《五七一工程紀要》裡使用了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日本電影《啊,海軍》裡面的翻譯,其實那所學校應該稱作海軍兵學校,簡稱“海兵”。
“兵學校”的意思不是“培養士兵的學校”,而是“學習兵學的學校”,所謂“兵學”,顧名思義,就是“用兵的學問”,這種名字很有點古色古香的味道。和“海軍兵學寮”同時設立的還有一個“兵學寮”,那是陸軍士官學校的前身,但是“海軍兵學寮”改名字比陸軍晚了兩年,這麼一來“士官”這個詞被陸軍用了去,只好湊合著用“兵學”這個學究氣十足的詞了。其實陸軍有點怪,在除了“陸軍士官學校”這個校名之外再也不用這個詞,用的是“將校”。可是海軍除了學校名不用“士官”這個詞以外,在其他場合則是大量使用這個詞。
在日語中,“士官”不是指的“下士官”,而是相對於“士兵”而言的反義詞,也就是“軍官”的意思。少尉是“士官”,大將也是“士官”。
日本陸海軍從一開始都採用法國式軍制和軍事教育,因為當時法國是日本的友好國。但是法國在1873年的普法戰爭中失敗,所以日本陸軍從1887年開始由法國式轉為普魯士式教育。海軍的轉型更早,從海軍操練所設立開始就從原來的法國式轉到了英國式教育。1873年開始,英國派出以道格拉斯(後來一直做到北美艦隊上將司令官)少校為首的34名教官到日本教學。英國人在日本一呆就是17年,合計69人次,道格拉斯本人就在日本呆了兩年,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