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咀�21】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一方面組織在南洋、美國的僑界募捐,另一方面依然力圖從日本財團和政府手裡獲得援助,他曾對日本財界*澀澤榮說:“我們這些同志,準備臥薪嚐膽,如果軍費籌集能獲解決,則圖再組織討袁軍隊。”並希望澀澤榮說服日本政府,尤其是陸海軍省,對此行動給以援助。同時,他又致函日本內閣首相大隈重信,要求日本政府支援中國革命,以“救東亞危局”。革命經費從國外籌集,爭取外國政府援助,無可厚非,求得別人的援助自然要給予人家一定補償,也再正常不過,但決不能答應諸如“將滿洲委之於日本”這樣的賣國條款。
孫中山“聯日討袁”的做法,使他獲得了一部分政界人士的支援,同時也使日本政府對其活動採取了寬容的態度,畢竟因為日本在龍口登陸與德作戰的問題上,中國政府正在與日本據理力爭,此時曾經的臨時大總統站在自己一邊,確實不是一件壞事。
中華革命黨在不長的時間裡,已經發展到五十多個支部,近萬黨員,大部分在國外,大都是些精英分子,有知識、有闖勁、有理想、肯獻身,他們在國外的一切努力,只不過是要回到自己的祖國去當反政府的亂黨,如被抓住則性命不保,可為了他們理想中的國富民強,他們無怨無悔。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中華革命黨和國內普通百姓接觸很少,他們的主張根本不為普通百姓所知,當然就無法讓百姓所理解,更不可能讓百姓所接受,在沒有群眾基礎,沒有廣大群眾支援的情況下,孫中山在1914年6月至1915年12月,一年半的時間裡,在湖南、江蘇、廣東、江西、上海等省市先後發動大小武裝起義四十多次,平均一個月兩次多,死傷甚巨,無一成功。筆者認為這絕對是不顧條件的軍事冒險,是拿革命青年的性命當賭注,做著成功機率微乎其微的賭博。
就在這當兒,袁世凱復闢了,前文咱們說過,這老頭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這麼折騰了沒三個月,就完蛋了,孫中山的革命黨大都在國外,反應慢了點,袁世凱倒臺的又太快,以至於以“倒袁”為己任的中華革命黨竟然在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中無所作為。待到袁世凱一死,中華革命黨似乎一下找不到革命方向了,袁世凱也死了,黎元洪也就任了,民國又共和了,你革命黨還準備革誰的命啊,於是在1916年7月,中華革命黨宣告停止一切黨務。
從派系根源來說,同盟會的孫中與南洋軍官黎元洪自然不屬於一派,但武昌起義後,孫中山與黎元洪同屬南方革命黨陣營,和袁世凱為首的北洋陣營涇渭分明,而且黎元洪這個人對於共和還是十分推崇的,這點上,孫中山對其沒有意見,因此當黎元洪繼任總統,延續共和體制後,孫中山停止中華革命黨的活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於是孫中山回到上海,同時將革命黨總部也遷了回來,如果之後不再發生什麼大事,也許孫中山真的會退出政壇,就象當初卸任臨時大總統時一樣,去做他的實業救國之夢。可是,深處亂世,尋一方可以安睡的床都不容易,做夢就更別想了。1917年7月1日,張勳復辟,嘁了咔嚓解散國會,遣散議員,孫中山義不容辭的再舉義旗,3日就聯合在滬的陸海軍商量,咱們組成討逆軍,收拾張勳去,這次孫先生的行動比之護國時要快的多,可不爭氣的張勳倒的速度比袁世凱快了8倍,打倒張勳,人家段祺瑞給包辦了,起了個名叫“三造共和”,“一造”是逼清帝退位,“二造”是逼袁世凱退位,孫先生又沒趕上。
這“護國運動”以及之後的反對張勳復辟的運動,雖然將某些人的帝制夢想徹底擊碎,但同時也使原來相對穩固的軍政體系發生動搖,中央政府原來賴以維穩的北洋軍出現了以代總統馮國璋為首的直系、以總理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北洋新銳張作霖為首的奉系各自擁兵自重的局面,另外閻錫山的晉系也有了充分的發展,中央政府對各地軍政勢力的約束能力越來越弱,護國戰爭中雲南滇軍和廣西桂軍異軍突起,借討袁之名迅速擴大自己的勢力,經過一番混戰,以唐繼堯為首的滇軍實際控制了雲南、貴州和四川,以陸榮廷為首的桂軍在擠跑了粵督龍濟光後,實際控制了兩廣,並將觸角直抵湖南。按理說,你們宣佈獨立,起兵反袁,袁取消帝制了,你們覺的不過癮,那他都死了,共和政體也恢復了,你們總該收手吧,可在黎元洪就任總統後,實際上對南方各省根本無法實現實際的管轄。
段祺瑞重新上臺後,並未去恢復被張勳解散的國會,並廢棄《臨時約法》,“府院之爭”的時候就想把這些個勞什子幹掉了,張勳老兒既然已經替我辦了,我沒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