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頁)
蝗峽啥砉�詬錈�だ�笫敵械奈薏�準蹲ㄕ��
孫中山離開廣東後不久,廣東戰雲再起,號稱支援孫中山的部隊,分別從福建和廣西兩路夾擊廣東,1923年初,陳炯明兵敗,退守東江。1月26日,孫中山在上海自己的家裡召開了記者招待會,其間,發表和平統一宣言,主張裁兵救國,此宣言立刻得到黎元洪、張紹曾、段祺瑞、張作霖、盧永祥等的贊成,2月21日,孫中山回到了闊別半年的廣州,但沒有再任大總統,而是任陸海軍大元帥,從這些舉動我們可以看出,孫中山已經放棄了“護法”口號,起碼在短時間內不準備再與北京政府為敵了。
孫中山這時候要做的是兩件事,一件就是完善自己的“三*義”,之前的“三*義”更像是一句口號而非“學說”,而這一階段,孫中山將其蟄伏上海灘時的思想開始運用到實際行動中,將之前零碎與散亂的思想系統化,更清楚的闡釋“民族”、“民權”和“民生”的意義,與實現方法,使之逐漸成為對實踐有切實指導意義的“主義”,另一件就是拋棄對軍閥的幻想,建立真正屬於自己屬於革命的武裝力量。
孫中山決定要“以俄為師”,執行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政策,用“主義”武裝黨,用黨來建設軍隊和國家,孫中山執行這個政策,一方面是他真心欣賞布林什維克的建黨建軍之道,另一方面,在英、美、日都冷落自己的情況下,他必須找到強援,來緩解自己的經濟困窘局面,而新生的布林什維克政權,也迫切需要打破列強的封鎖,去輸出革命,兩下一拍即可。從此以後,“以黨治國”的理念逐漸演變成國民黨的基本綱領,也就是我們在電影裡常聽到的“*”,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1922年底,俄國布林什維克完成了內戰,建立了統一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強大的蘇聯紅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孫中山深刻認識到,只有用“主義”武裝起來的軍隊,知道自己為什麼打仗,為誰打仗的軍隊才會是戰無不勝的軍隊。
1924年1月20日,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國立高等師範學校禮堂召開,在孫中山的努力下,國民黨得以改組,要將一個“士大夫”階層的團體改造成有人民參加,有人民支援的合格的政黨,同時,“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得以正式確立。在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創立了一文一武兩個學校,“國立廣東大學”和 “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前者就是現在的中山大學,後者因為建在廣州黃埔,而多以“黃埔軍校”稱之,其原名反倒少有人提及。
孫中山這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不光獲得了蘇聯實打實的援助,更在學習布林什維克的過程中放棄了眼睛只向上看的習慣,放棄了對普通百姓的傲慢態度,國民黨(包括很多加入了國民黨的共產黨)開始真心的,熱誠的到基層去,到工人農民中去宣傳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論,大批知識青年率先接受了孫中山的“三*義”,他們成群結隊的到廣州去,目的只有一個——救中國。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十四章 黃埔建軍,革命者來
“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建議是當年和孫中山會談時,馬林提出來的,那還是1921年的事,當時孫中山在桂林忙於北伐,這個建議不過是“姑妄說之,姑妄聽之”而已,直到1924年5月,“黃埔軍校”方才正式成立,學校面臨珠江,坐南朝北,總建築面積一萬多平米,是具有嶺南風格的南方祠堂式建築。
1月下旬建立的籌委會,中間還隔著個春節,5月就正式成立開始招生了,6月16日新生竟然就入學了,這樣的程序不可謂不倉促,搭臺唱戲恐怕也只夠搭個草臺班子,而黃埔軍校第一屆的領導班子也確有拼湊之嫌。
拿校長蔣介石來說,此前他的最高軍職是粵軍第二軍參謀長,而且是跳躍式升級,沒有做過任何一級的軍事主官,沒有指揮過任何戰役規模的戰鬥,但他是國民黨裡,懂軍事又深得孫中山信任的唯一的高階幹部,因此這個校長也就只好他來勉為其難了。
再說廖仲愷,他追隨孫中山多年、久經考驗,但他從未在部隊呆過,這時卻被任命為軍校黨代表。這個黨代表制度是學習蘇聯的,相當於咱們現在軍校的政委,在當時可是新鮮事物,廖仲愷也弄不清這個黨代表該怎麼當。
教練部主任李濟深不論是學歷還是資歷都堪勝任,但6月中旬開學,第二年的7月他就升任了由粵軍第一師改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軍長,離開了學校。
兩年前還只是下級軍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