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1/4 頁)
海,使奉軍勢力達到鼎盛。
張大帥沒讀幾年書,是北洋系最後崛起的兩個青年軍官之一,另一個是吳佩孚吳大帥。以前很多人說張作霖是土匪出身,我查遍資料也沒見到他當土匪的記載,其實說他出身草莽,或出身綠林是有道理的,但說他是鬍子是土匪則屬於以訛傳訛,他是從非政府武裝幹起的,但不是反政府武裝,就是地方民團,是在中日甲午戰爭後,政府權力真空的情況下,各地方不得已自己組織起來保境安民的組織,和打家劫舍無關,相反是土匪武裝的對頭,後來張作霖被政府軍招安,進入了北洋系。張作霖從一個沒文化的窮孩子成長為權傾一方的東北王,靠的是他的狡黠與義氣,在白山黑水間,嘯聚山林,隨時都會有危險,不聰明是不行的,光靠自己聰明也是難成大事的,成大事必須要有人幫襯,這就需要你講義氣,而張作霖恰恰具備了這些優點,因此,他崛起了,在日俄傾軋的狹縫中崛起了。
張作霖長子叫張學良,字漢卿,1901年生人,2001年去世,親身經歷了本書所記述的“風雲百年”,可在晚年口述歷史時,對自己年輕時沾花惹草、抽大煙之類的不雅行為口無遮攔,卻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諱莫如深,守口如瓶,給世人留下諸多不解之迷。
張學良出生後不久,張作霖就建立了自己穩固的地盤,因此與乃父不同,張學良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是那個年代極少的能懂英文的人,而張作霖也是極力栽培,16歲,就讓他從軍,並累有升遷,到二次直奉大戰時,張學良已經是振威軍第三軍軍長,並被任命為津榆駐軍總司令。可在這之前,外界對他的印象不過是一個依仗父親蔭庇而升遷超速的公子哥。直到1925年5月,五卅慘案爆發,張學良才第一次真正進入公眾視野。
五卅慘案,其實這件事要說也很簡單,就是工人為改善工作條件和工作待遇而和日本企業鬧了矛盾,工人代表去和資方談判,結果租界方英國巡捕開槍打死打傷工人代表,逮捕毆打示威學生和工人,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帝熱潮。為什麼說他重大呢,第一,因為這是繼“二七”大*之後,由共產黨領導的第二次有廣泛政治影響的工人運動,*在領導五卅運動的鬥爭中受到很大鍛鍊,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幹部,黨組織也得到極大發展,在鬥爭實踐中總結了寶貴的經驗,為以後黨領導大規模的群眾鬥爭奠定了基礎。第二,這是個因為小事發端,卻因為事件涉及租界,涉及外企,而最終發展到大家兵戎相向,北京政府、英日政府不得不派員進行政府間交涉來平息的大事件。
6月4日,張學良發表了《致上海五卅愛國學生電》:
報載上海學生因援助失業工人,遭到英國巡捕的開槍射擊,死傷多名。展讀之餘,曷勝悲悼。痛我莘莘學子,竟被摧殘。莽莽神州,天道何在?積弱之國,現象如斯。凡我國人,宜知奮勉。茲本人類愛群之心,謹以廉俸所入,捐助二千元。即日由中國銀行匯上,慰藉死傷。宵燭寒光,力難遠濟,聊以盡心而已。
接著,因外國軍艦開始駛入上海,海軍陸戰隊蠢蠢欲動,張學良遂親率教導團官兵2000人赴滬。教導團是奉軍中堅,武器裝備、戰力技能、文化素養均屬軍中翹楚,正可向洋人展示軍威使其不敢肆無忌憚。 6月8日,教導團從天津登車南行,按少帥的佈置,一式嶄新軍裝,錚亮槍支,左臂上都綴黃布一小方,上書“衛國保民、和平處事”八字。行前,張學良向官兵作訓示,交代此行任務的八字方針,規定了嚴格軍紀。
13日上午9時,張學良偕隨員及手槍隊50餘人進入上海,別看張學良年紀不大,但因為他是張作霖的長子,顯赫的出身、良好的教育、儒雅的舉止、英俊的外貌,自然引起滬上轟動,加上張學良口才極好,思路敏捷,在接受各方採訪時,立場鮮明、言簡意賅,得到了一致讚譽。
滬上報章評價雲:奉軍均系威武雄壯之青年,頗具尚武精神。
《大公報》公佈:張學良赴滬調查“五卅”情形,安慰上海學生,以重國權。
張學良向記者們宣告:鄙人此次來滬,為調查“五卅”風潮,藉悉底蘊,本愛國之忱,維護治安及同胞之權益。
《申報》頭版刊出少帥謝絕酬酢的啟事,引起社會各界由衷欽佩:現值舉國惶惶,群情悲憤,蒿目時難,憂傷何已?凡有酬酢,恕不應命;並希將此項糜費之款捐助被難人士,則感荷隆情,不啻身受也!
張學良在90高齡之時答記者問依然是頭腦清晰、邏輯縝密,何況此時剛剛是一個24歲的弱冠少年呢,作為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