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前一天,主辦的小姐還很高興地告訴我,門票被索取一空,會場必定人山人海。
然而真實的狀況遠超乎想象,我到會場前已有一位教授級的人物在臺上演講了,原來他們把兩場演講排在一起,要聽眾連續參加長達四個小時的講座,這種做法確實高估了聽眾聽課的能耐,恐怕只有直銷集團的講座,可以讓聽者無怨無悔地支撐這麼久吧!
更糟的是可以容納千餘人的會場只有小貓七八隻。不是說一票難求嗎?主辦人也很不好意思地對我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是天氣太熱了吧!打電話來要票的人真的很多……”
跟“不可能”賭一賭
我真佩服臺上這位教授,他可以完全不管臺下反應,一個人用讓人聽得不太清楚的國語一直講吓去。聽眾們大多睡著了,因為有三分之二的聽眾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家。
場面實在尷尬,我真的很想逃走。
兩腳不斷地想往外逃,只靠奄奄一息的理智把自己拉回來。
最難熬的一瞬間,在於上一位演講者下臺的時候,竟然一點掌聲也沒有。主辦人要我馬上接下去講,我實在不忍心疲勞轟炸那些昏昏欲睡的老人家。這時,有一個聲音開始對我說話:“照原定計劃講吧!就當它是一個考驗,如果你可以順利講完這場演講,任何一個場面都不會為難到你!”
就跟“不可能”賭一賭吧!我決定盡力,不管有沒有人聽,我的熱誠不能因為沒有掌聲而褪色。
急難時拔刀相助
我完成了這場最無法承受的演講後,有一位老先生走過來,以濃重的鄉音對我說:“小姐,我不認識你,你叫什麼名字?你講得挺不錯的,本來我只是進來吹冷氣睡個午覺,沒想到聽你講故事還很有趣!”
還有位老太太走過來拉我的手:“我以為進來會看到連續劇的女主角呢!你在裡面演什麼角色?可不可以告訴我?”
我很感謝那個在急難時拔刀相助的“自己的聲音”。果然在此後,就沒有任何局面難得倒我,包括被我視為是“橫跨兩岸最大挑戰”的上海復旦大學演講,和多年前那場演說比起來,難度也不到五分之一,我成功了。
雖然有些尷尬和不滿,還要露出微笑、表現出水平,才是演說者最大的挑戰。
我一直很感謝那場沒幾個人來聽的演講,它彷彿是命運別出心裁的安排,讓我明白,原來在危急時刻,我會聽到“自己的聲音”,安撫自己,且選擇一條必須走的路。
我明白:因為我改變了態度,環境變得不再那麼不舒服。當環境無法改變,就和自己玩個遊戲,改變態度吧!
給自己溫柔的鼓聲
想活得好的人,會用溫柔而有條理的聲音引導自己。給自己溫柔的鼓聲,行進的節奏才得以安穩而有力,不會迷失在其他的雜音裡。
“如果你和一大群人一起行進,而你的步伐與節奏完全不同,那必然是因為,你聽到完全不一樣的鼓聲。”
這一句話,從年少時開始陪伴我,再三玩味,還是很有意思。
“我很想當個不一樣的人,很想突破現在的樣子,問題是,我沒有聽見不一樣的鼓聲啊!”有人這麼問我。
我想,鼓聲只是個唯美的形容,大概會讓人想起天使在耳邊奏樂,使你想象有人在耳邊指點迷津吧!
其實,鼓聲來自你的心裡,打鼓的棒子也牢牢握在你手心,節奏須由你完全決定。也許剛開始荒腔走板,但堅持久了,總會有些心得,敲擊出一些動人的聲音。
如果你喜歡看名人或偉人傳記,一定可以歸納出一個重點——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特立獨行,就是因為他們聽到了不同的鼓聲,有一種對自己說話的能力。
試著對自己喊話
例子不勝列舉,歷史上每個當開國君主的人,都曾經像項羽一樣對自己說:大丈夫當如是也。才能驅策自己走上那條“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一般人看來絕對不可能的道路。
大家更熟悉的例子是,從前小學課本里的偉人從小看魚往上游遊,就會對自己說:魚尚且要往上游,何況是人呢?
不管這個例子是真是假,成功的人總會自己發出聲音來勉勵自己。
成功的運動選手總是很會對自己喊話。我訪問過一位撞球冠軍,他的方法是叫喚自己的名字:“你一定打得進這一球!”
世界級的溜冰選手關穎珊則會在緊要關頭對自己說:“這是你僅剩的一次機會,如果你不想在失敗後懊惱,就必須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