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部分(第1/4 頁)
影響了美國好萊塢的一大批電影,極大程度上改變了虛假造作的歌舞昇平的狀態,讓好萊塢電影人明白了電影的責任,明白了電影人的責任。我們還要看到,這美國好萊塢開創的這種帶有夢工廠特色的現實主義傳統,如今在歐洲電影界獲得了甚至比在好萊塢還有高的地位。無論是法國還是德國,無論是義大利還是英國,好萊塢的現實主義傳統得到了極大的發揚和推崇,尤其是在義大利,這種電影風格甚至已經被奉為最高準則!”
“原本籠罩在歐洲上空的那種把電影當作遊戲把電影當作白日夢的電影人們,被這種現實主義電影深深震駭了,《求救的人們》如今已經幾乎在所有歐洲國家放映過,並且至今長盛不衰,這種現象表明,這種電影風格是深入人心的。”
“我們看到。作為這種現實主義發源地的夢工廠電影公司。這次由斯登堡導演執導的《底層社會》完美地繼承了《求救地人們》開創地現實主義傳統,把活生生的一個世界展開來給我們看。這樣地電影,我們只覺得太少了!”
“《底層社會》比起《求救的人們》少了些許柯里昂先生地色彩。這是有點可惜的,但是我們發現,裡面也多了不少斯登堡式的電影風格,這讓我們欣喜異常。透過這部電影,我們發現,夢工廠的導演們的個人風格已經逐漸形成,這一點我們不光在今日的斯登堡身上看到。我們也同樣可以在斯蒂勒、茂瑙身上看到。斯登堡先生對下層社會的關注對於最低賤地處於邊緣的人群的關注,茂瑙先生地獨特的深邃地宗教境界,以及斯蒂勒先生對於影片故事結構地特有地把握。讓這些原本籠罩著柯里昂先生璀璨光芒之下的導演們,終於顯露出自己地頭角。”
“《底層社會》是成功地。它成功地繼承了一種傳統並且將之發揚廣大。這種傳統恰恰是好萊塢乃至整個世界電影所缺少的!這種難能地可貴的堅持。現在看來在好萊塢,也只有夢工廠能靜下心來做下去。”
《好萊塢時報》對於《底層社會》地評價是極高地。同時它也給好萊塢電影人敲了一個警鐘提了一個醒。對於他們地這種說法。這種站在世界電影的全域性上分析問題地做法,我還是極為欣賞地。
《底層社會》的大獲成功。讓洛杉磯媒體興奮異常。
《洛杉磯論壇報》就指出:“一段時間之前,由柯里昂先生編劇、主演地《情書》大獲成功。給沉寂了幾個月的好萊塢電影吹來了一陣溫馨的清風。不久前。夢工廠出品的第一部電影,都納爾先生的《船員》則吹響了今年夢工廠嘹亮的號角。這部電影也成功了。以其對社會的深刻反思讓我們看到了夢工廠電影一貫的力量和責任!今天,斯登堡先生的這部《底層社會》猶如一記重錘。敲響了我們心頭的那個一直暗啞的鐘。這部電影的成功,讓我們感嘆不已。”
“我們看到,從《情書》到《船員》到《底層社會》,他們猶如一隊隊騎兵,紛紛登臺亮相,讓我們目不暇接。他們把我們的情緒把我們的渴望一點一點的拔高。我們總是希望看到越來越優秀的電影,我們希望看了這些騎兵之後,更能看到那個光輝的統帥!”
“再過一兩個月,好萊塢就會迎來一場電影檔期大戰,這場戰爭中,所有大電影公司都將重點推出自己上半年的力作,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最希望的,當然是夢工廠這一隊隊的騎兵之後登場的那個統帥,柯里昂先生的《耶受難記》,什麼時候才能首映呀!”
除了《洛杉磯時報》、《洛杉磯論壇報》,其他的報紙也都做了大篇幅的報道。
不過在甘斯寄來的報紙當中,最讓我忍俊不禁的是《市民報》的一期。
甘斯說這一期《市民報》幾乎賣翻了天,一時間讓洛杉磯幾乎陷入了瘋狂的境地。
這期報紙上,做的是《耶受難記》的相關報道。
上面刊發了對斯蒂勒和茂瑙的採訪,他們簡要地說了一下《耶受難記》的拍攝情況。上面也有很多圖片,大部分都是拍戲時的劇照,其中有很多都是我的種種慘狀。
而上面的一段豆腐乾一樣的文字,差點沒讓我從床上蹦下來。
這段文字的內容,報導了我拍戲受傷臥床的訊息,並且等有我躺在床上的照片!
“斯蒂勒!茂瑙!你們給我進來!”我衝著外面大喊,剛剛從外面回來的斯蒂勒和茂瑙氣喘吁吁地跑了進來。
“這報道是怎麼回事?!難倒有人潛入了我們劇組不成!”我舉著手裡的報紙問道。
斯蒂勒和茂瑙愣了一下,然後湊過來看了看上面的內容,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