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揮型蛞諉澇��叢斐��2萬億美元的MBS資產證券化的產品,超過1萬億美元的債務抵押的憑證CDO,保障產品超過了62萬億美元信貸違約的CDS以及債券保險公司萬億美元的擔保產品。其他的還有信用卡、汽車消費化的證券化產品等。所有的流動性帶動了整個市場大泡沫的產生。
這些債券本來是從一些低質資產發展而來,“金融創新”則使這些低質資產透過獲得信用評級公司的評級獲得了AAA的高等級標號,以光鮮亮麗的外表出現在債券市場上。經過一系列操作,原本高風險的次級債,仍可分割出一部分評為AAA級,從而成為了投資者的一種選擇。
當時,它們確實有著格外的誘惑力——高額回報率。重利之下必有願者。在“打包”時,次級貸款的債券被分為三檔:優先產品、中間產品和股權產品。優先檔是其中質量比較好的,利率低。股權檔的利率最高,高到50%~100%甚至可以到2倍的回報率。正是如此之高的回報,吸引了投資者,比如對沖基金。投行貝爾斯登就買了這些次級債的股權產品。
目前,美國這些次級債券基本分散在五類金融機構手中,包括銀行(31%)、資產管理公司(22%)、對沖基金(10%)、保險公司(19%)和養老基金(18%)。
次級債進入債券交易市場後一度“不俗的表現”使投資者淡忘了它的風險。但是,當房地產泡沫破裂、次貸貸款人還不起貸時,不僅抵押貸款企業陷入虧損困境,無力向那些購買次級債的金融機構支付固定回報,而且那些買了次貸衍生品的投資者,也因債券市場價格下跌,失去了高額回報,同樣掉進了流動性短缺和虧損的困境。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次貸危機的五波高潮
自2007年7月開始,美國次貸危機至今經歷了五波:第一波開始於2007年7月,大批與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有關的金融機構破產倒閉,美聯儲進入“降息週期”;第二波,從2007年底至2008年初,花旗、美林、瑞銀等因次級貸款出現鉅額虧損,市場流動性壓力驟增,各國聯手干預;第三波,在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瀕臨破產,美聯儲緊急注資,並大幅降息75個基點;第四波,2008年7月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其股價被“腰斬”,同時美國股市劇烈震盪,標準普爾、納斯達克和道?瓊斯三大股指已全面跌入“熊市”。現在開始的是第五波,即破產高潮和政府救市,雷曼兄弟與AIG就是開始的標誌。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初露崢嶸
2007年春,一場金融風暴在華爾街醞釀。生活在美國和歐洲的人們,以及全球媒體開始頻繁出現一個大眾比較陌生的詞語——次級房貸。
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貸供應商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告破產。同年春,美國次貸行業崩潰,超過20家次貸供應商宣佈破產、遭受鉅額損失或尋求被收購。由此,廣為世人所知的美國次貸危機漸顯崢嶸。
從2001年到2005年,美國房市在長達5年的時間裡保持繁榮,這也刺激了抵押貸款機構超常規發展的慾望。受利益的驅動,一些銀行等放貸機構紛紛降低貸款標準,使得大量收入較低、信用記錄較差的人加入了貸款購房者的大潮,成為次貸購房者。
2005年8月,美國房價達到歷史最高點,此後美國不少地區房價開始回落。到2006年,房價上漲勢頭停滯,房市開始大幅降溫。房價下跌使購房者也難以將房屋出售或者透過抵押獲得融資。
與此同時,美聯儲為抑制通貨膨脹持續加息,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在截至2006年6月的兩年時間裡,美聯儲連續17次提息,利率先後提升了*個百分點。
由此,出現了大批“次貸購房者”無力按期償還貸款的局面,次貸危機開始顯現並呈愈演愈烈之勢。
。。
“火”速蔓延
在經歷了2007年前幾個月的發酵後,美國次貸危機開始蔓延到購買了次貸支援證券的投資者。
2007年6月7日,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宣佈,旗下兩隻基金停止贖回。驚恐、疑惑的投資者很快發現,這兩隻基金持有大量與次貸有關的證券。
在美國,個人向銀行等放貸機構申請住房抵押貸款,放貸機構再將住房抵押貸款作為一種資產“賣給”房利美和房地美等機構。後者將各種住房抵押貸款打包成“資產支援證券(ABS)”,經由標準普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