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任會長。麥格爾先生在開始時完全靠朋友們的資助經營此協會,1924年起,協會改變方針,決定向社會大眾籌募基金,因此希望海倫和安妮老師共襄義舉。海倫再次投身到了為盲人謀福利的事業上去了。
用心良苦地奔波在形形色色的高樓大廈,坐著電梯上上下下地去演講,為了募得一些錢,也只能那樣。雖然很辛苦,但為了給盲人社團工作帶來點真正的福利,在當時的情形下也只有這樣的方式才能實行。
這筆基金的目的,在於協助盲人們學到能夠自立的一技之長,而且提供他們一展所長的場所;另外,也要幫助那些有天賦而家境貧寒的盲人,讓他們的才能得以發揮,譬如那些有音樂天賦,卻因家貧買不起鋼琴、小提琴等昂貴樂器的。事實上,這類被埋沒的天才委實不少。
3年左右,訪問過123個大小城市,參加過249場*,對20多萬聽眾發表過演講。這些數字可能是對海倫和安妮老師工作的最好的解釋了。而此時海倫已經度過四十歲的生日了。這期間,海倫抓緊時間又寫了兩本書:一本是《我的宗教》,一本是自傳第二部分《中流》。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四章 海倫的幸福時光(4)
1924年,海倫再次演說來到了華盛頓,時逢國會透過了有關撥款籌建國立盲人圖書館以及出版盲文書籍的提案。另外,住在華盛頓的好友——貝爾博士的女兒艾露滋夫人也為她們向大眾呼籲,募捐的工作進行得異常順利。孩子們、殘障的少年、貧苦女工……在海倫的呼籲下,每個人的潛在愛心被喚起了,錢不再乎多少,只要是點滴愛心的積累。協會的工組開始步入了正軌。
欣喜的,感動的,全在海倫的奔波勞累中有了質的體現。
從那個講臺上站立起來的海倫是更加堅強和勇敢的,她的無聲、無色、無語的生活已經被打破,即使還是一樣的沉積和黑暗,但是她已經找到了開啟黑暗的鑰匙。海倫的世界已經不是一個小小的自家院落,旅行、閱讀、演講,即使生活在黑暗和沉寂中,她仍然可以象正常人一樣過著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她常常和異國的朋友一起交流;她去拜訪實業界的大亨…… 與社會廣泛地接觸,更是擴大了她的生活的層面和空間。
其間,海倫經歷了一場唯一的愛情。
29歲的法崗——她的僱員(秘書),當時海倫36歲,他們相愛了!
“一個快樂的小島,周圍是黑色的水流。”海倫用這樣的語言來形容他們的愛情。家裡人很是極力地阻止著這場愛情,母親把海倫監護了起來。法崗雖然想盡辦法和海倫見面和她聯絡,但是都沒有成功,之後,放棄了,一場可能的愛情就這樣夭折了。當時的海倫是多麼渴望著一份感情啊 。
但是一切都只是奢望而已,她開始相信婚姻與她無緣,恰如音樂和陽光。
即使後來若干年之後,海倫始終沒有忘記彼得·法崗。
知識點:共襄義舉
襄:幫助,輔佐。指共同協助完成一項正義的事業。
重著書稿
1936 年 10 月 20 日,沙利文老師不幸辭世。
老師去世了,海倫悲痛萬分。 她在日記中寫道:“極度的悲傷就像是無邊無際的——永恆的黑夜。”
此後,海倫到了很多國家進行訪問。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一個聖誕節早上,她回到故土。 看到被燒的房子,她目瞪口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好心的鄰居請她住下來。 就在這時,戰火又把她的房子燒得精光。她的許多信件,也全都燒掉了。最令她傷心的是她孜孜不倦、嘔心瀝血斷斷續續寫了 20 年的《老師》一書手稿也被燒燬了。
她悲痛地*著! 她痛哭失聲!
要重建一幢房子也許不難,但要重寫《老師》,對於海倫來說,真不是一件易事。一切都只有靠記憶了。海倫沒有灰心。 她在鄰居家中,在打字機上,又開始了頑強的寫作。
她單槍匹馬,獨自一人幹,不聲不響地幹。 雖然她的工作常因為盲人事業而中斷,但她硬是把全書重新寫完了。
到《老師》最後出版,她共花了 10 年時間!她認為:這是她最好的一本書,也是她最後一本書。老師若在天有靈,也會感動淚下的。
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戰爭進展到最高潮時,全球有6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