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取遼國的中京大定府,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寧城西的大明城,然後經平地松林南下趨長城邊上密雲北部的古北口;宋軍負責經河北雄縣的白溝鎮出兵夾攻,攻取遼國的南京析津府,就是今天的北京,然後北上古北口,雙方以古北口關隘為界。金國同意宋朝收回燕京舊地;宋朝同意把進貢給遼國的五十萬兩匹銀絹改為進貢給金國。
對於金國來說,大宋帝國是一個富足、強盛、文明、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國;此次結盟,將自己的死敵遼國置於腹背受敵的境地,金國完全不必再擔心遼國尋求宋朝的支援了。而且,宋朝收回的土地,本來也不是金國的,還能夠憑空得到五十萬兩匹銀絹,這實在是天上掉下來的大好事。金國的愉悅可想而知。
對於大宋帝國來說,雖然背信棄義,幹了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但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本來就是隻有永恆的利益,哪裡真有什麼情義可言?如今,天要滅遼,倘若真的趁機收回了燕雲十六州,信義不信義的,不談也罷。
於是,雙方互換了由各自皇帝親筆書寫的國書,約定於次年,即公元1121年實施此項聯合滅遼的計劃。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極其著名的宋、金“海上之盟”。(24)
當年九月,盟約訂立。此時,聯金滅遼復燕的關鍵人物童貫,正在主持全國軍政,他受命擔任征伐主帥,調兵遣將,準備出兵北上。然而,進入十月不久,方臘起義爆發了。宰相王黼試圖向皇帝隱瞞訊息。但是,這次起義的勢頭實在過於猛烈,一個多月時間,已經將東南江浙一帶數百萬人口席捲進去,舉國為之震撼。萬般無奈之下,朝廷只好將童貫本來預備北上的十幾萬大軍,改派為南下,前去鎮壓方臘起義。
從時人記載中可以看出,導致方臘起義的原因,主要是花石綱浩劫和朝廷的橫徵暴斂,致使東南膏腴之地民不聊生,景況相當悲慘。童貫瞭解了箇中緣由之後,十分果斷地以皇帝的名義,下令罷廢蘇杭等地的應奉造作局及花石綱運送之類弊政,對起義軍形成釜底抽薪之勢。結果,第二年八月,就將聲勢浩大的大起義鎮壓下去。但是,此時,已經錯過了與金國約定的夾攻遼國時間,造成大宋帝國第一次失約的事實,為金國後來的毀約敗盟留下了藉口與伏筆。
此時,發生了一個小插曲。鎮壓方臘起義的硝煙還沒有完全散盡,王黼就開始給童貫上眼藥:他對皇帝說:方臘鬧事是因為茶鹽法造成的,和各地應奉局與花石綱沒關係;童貫中了別人的奸計,把責任都推到陛下您的身上來了。徽宗聽了,對童貫頗為不滿。立即下令恢復各地應奉局和花石綱事務。童貫沒有辦法,於是放出風去,說是要勸皇帝更換宰相,請蔡京回來。王黼知道後,趕緊回過頭來安撫童貫,表示願意全力支援童太師收復燕雲。童貫這才罷手。其實,王黼對於滅遼復燕的起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遼國軍隊在金兵面前連吃敗仗的鼓舞,因此,同樣希望染指那頂美麗誘人的王冠。
在此期間,金國使者在大宋首都等了三個多月,希望敲定夾攻與燕雲十六州土地問題。然而,在此之前,宋朝君臣檢討以往的談判時,發現了一個絕大的漏洞。原來,由於整個朝廷中,沒有人懂得和仔細研究燕雲十六州的歷史沿革與地理區劃,於是,在徽宗皇帝下達給使者的手諭中,提到的僅僅是收回“燕京並所管州城”;而金太祖阿骨打答應的也是“燕京舊地”再加上西京大同。如今研究下來才知道,此時的燕京路,只轄有檀州即今日北京密雲縣、順州即今日北京順義縣、景州即今日河北遵化縣、易州即今日河北易縣、薊州即今日天津薊縣、涿州即今日河北涿縣等六個州。而昔日曾經屬於燕京管轄過的平州即今日河北盧龍、營州即今日河北昌黎、灤州即今日河北灤縣,已經被改為平州路,與“燕京並所管州城”成了不搭界的兩回事。而且,你沒有辦法把責任歸咎於金國人,這些事情發生在他們與遼國鬧翻之前。要怪也只能怪宋朝廷的準備工作做得實在太不像話。更糟糕的是,在宋朝廷的心目中,要收復的明明是燕雲十六州,結果,根據皇帝的御筆,變成了燕京舊地,多虧談判者趙良嗣加進去了一個雲中,也就是此時已經被改稱為西京的山西大同。由此,可以看出,大宋帝國在擬訂和實施如此重大的軍國大計時,是何等的漫不經心,何等的輕浮草率,何等的缺少責任感(25)。
為了彌補皇帝造成的這個大錯特錯,宋朝官員費盡心機地試圖重新界定燕雲十六州的概念:他們將十六個州的名稱一一列出,並且把有關的險關要塞、周邊土地也包括其中。結果,還是說不清楚。因為晚唐以後,連年征戰,這十六州的概念已經發生了許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