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頁)
2 年 1 月光復各省的首都南京。例如,孫逸仙當了南京臨時革命政
府的總統,從 1 月直到 4 月政府解散。後來,他同少數幾個傑出的革命家一
樣,在北京袁世凱新的共和政府中接受了一個職務。就孫而言,他當了發展
鐵路的督辦,這是一個沒有多少份量的職務,但明顯符合他要集中精力於社
會關切的問題而不是政治問題的意向。黃興是南京政府的陸軍總長,後來留
下被袁世凱任命為南方軍隊的留守。他忠實地在南京地區裁減軍隊,裁減到
撥給他的經費所允許的程度,後來在 1912 年 6 月辭職。宋教仁在南京時起草
了治理新秩序的憲法,1912 年春他與同盟會其他幾個老會員一起,在北京參
加了新的共和內閣。
不論是密謀者的角色,或者是行政官員的角色,都沒有為革命黨人提供
持久的、顯要的地位。除少數幾個省他們還在管事或者還有強大影響外,民
國元年時的趨勢是,在革命黨人手中的那部分行政權力越來越削弱。唐紹儀
在 1912 年 6 月底由於與袁的衝突辭去內閣總理時,來自南京的內閣閣員也追
隨唐退出政府。袁在北京對民政、軍政的控制,使辭職成為唯一可行的道路。
因此,有經驗的革命家要指望透過和平的方式恢復其全國性的政治影響,就
得組織政黨,而不能靠官僚機構的特權。
同盟會在 1912 年 3 月正式將自己從革命團體改造成為公開的政黨。被袁
世凱挑選擔任總理的唐紹儀,作為北京方面和革命黨人之間商定的安排的一
部分,參加了這個黨。但它在臨時參議院中是一個少數黨,儘管它同其他同
情它的集團聯合在一起能調動多數。1912 年 8 月在宋教仁領導下,一個以同
盟會為核心的新黨建立了。它吸收了四個較小的黨,並採用了新的名稱:國
民黨。
這次改組不僅是形式上的。新黨是妥協的結果。它的政策看來明顯不如
同盟會激進。孫逸仙關於地租和地權的政策不提了,這些政策儘管溫和,仍
然使出身於上層社會的人坐立不安。從黨的綱領中刪除了“男女平權”的主
張。“力謀國際平等”的提法因提出了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問題而被軟化為“維
持國際和平”。同盟會綱領中“行政統一”的號召,被更加含糊的鼓勵“政
治統一”所取代,而支援“地方自治”的提法卻仍然保留。這些改動是保守
的,但具有獨特的、完全不同於袁世凱的社會政治傾向性。宋教仁違背了一
些老革命黨人的願望,把基礎放在拉攏在社會方面保守計程車紳階層的選民
上,而這部分選民早已把賭注押在地方自治和參政上了。革命黨人為了使革
命具有政治上激進而社會方面保守的性質,調整了自己的立場。黨經過這樣
一番徹底改造之後,在 1912—1913 年冬的國會選舉中取得了重大勝利。
在革命領導人的眼中看來,民國元年可以被認為是一連串的退卻。就在
革命本身的過程中,力量也沒有被利用到最大限度以謀求全面勝利。(很多
革命力量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首先響應革命黨的領導人。)重組當局時,
權力似乎越來越多地從革命黨人手中滑掉了。直到 1912—1913 年冬的選舉,
這種趨勢才得到改變。甚至在那時,有些革命黨人還對透過選舉道路取得政
權有懷疑,懷疑選舉道路會沖淡對革命的信仰。①但是,當我們用另外的眼光
看這一年時,同盟會卻顯得更加強大些。
在民國的最初幾個月裡,一些主要的非同盟會黨團紛紛試圖合併,但沒
有取得多大成功。政團之一是民社,它是以湖北都督、新的民國副總統黎元
洪為中心組織起來的。這個政團出現於 1912 年 1 月,它表明了湖北省的領導
脫離了同盟會。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黎元洪作為第一個革命政府的首腦有
威信,作為一支相當大的軍隊的統帥有力量。
另一重要集團是統一黨,其支配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