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第3/4 頁)
中國和西方研究個別作家——尤其是魯迅——的普遍學術傾向,有其長
處也有其侷限性。五四時代的作家,在吸引力和聲望方面地位無疑空前重要。
不過,在傳記上和文學上僅僅集中注意力於一個作家,這對全面瞭解中國現
代文學是不夠的。正如夏志清、劉紹銘、李歐梵所編選集《現代中國短篇小
說和中篇故事,1919—1949 年》所表明的,這 30 年中的創造性作品數量很
多,而且多種多樣,儘管其風尚是現實主義的。
10 1927 年以前的中國共產黨
關於 1949 年之前的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文獻學作品,是日本學者編著的,
他們主要收錄了臺灣各檔案機構儲存的檔案和主要定期刊物中刊載的論文。
見德田教之:《中共黨史有關資料目錄》。這在蒲地典子等編《1953 年以來
日本對近代中國的研究》中的條目是 5.6.63。(也參閱條目 5.6.64—70。)
關於英文目錄,雖則發表已經 20 年,見薛君度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1921
—1937 年》。
為了慶祝中共建立 16 週年,延安解放出版社於 1938 年出版了精選的黨
的檔案《紅色文獻》。不過,這部彙編只有 21 個條目,而日本國際問題研究
會編輯的直到 1945 年的《中國共產黨史資料集》有 12 卷 850 多個條目(東
京,1970 年開始出版),可以把兩者做一比較。1949 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
出版的集子,包括 16 卷 1927 年以前的回憶錄《紅旗飄飄》;和兩卷檔案,
書名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農民運動》,(1953 年出版,引作《農
民》)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工人運動》(1963 年出版,引作《工
人》)。
精選檔案的譯文可見於簡?德格拉斯的《蘇維埃對外政策檔案集》,2
卷;和簡?德格拉斯的《共產國際,1919—1943 年:文獻選編》,3 卷。
期刊當中最容易見到的有:《新青年》,對研究改信馬克思主義和當時
的社會問題有無法估量的價值;和《嚮導週報》,是研究共產黨對當時種種
問題的態度和政策所不可缺少的。較不容易見到的五四期刊,如《每週評論》、
《晨報》、《湘江評論》的摘要可見於《五四時期期刊介紹》。莫斯科的看
法可見於《國際新聞通訊》和其他蘇聯的出版物,包括莫斯科中山大學的《有
關中國問題的資料》,1925—1927 年出版。
這個時期的登場人物留下了豐富的資料。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
會的建立成員中,背棄運動的三人記述了他們的經歷。韋慕庭 1960 年編並序
的陳公博的《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既然寫於 1924 年,在事實上具有可靠
性;此書原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學位論文。張國燾的冗長的回憶錄《我的回憶》,
最初在《明報月刊》(香港)上連載,英譯本 2 卷,書名是《中國共產黨的
崛起》。第 1 卷與 1921—1927 年這段時間有關。周佛海的回憶錄《往矣集》
還無譯本。《中國革命與中國社會各階級》一書的作者朱新繁,用李昂的假
名寫了中國共產黨運動的政治情況:《紅色舞臺》,作為第一篇重要的變節
者文獻出版於戰時重慶。使用這本書必須非常慎重。軍事方面還有龔楚的《我
與紅軍》。
彭述之系統地陳述了託派對早期中共黨史的看法,他 1920 年是社會主義
青年團的一個創始人,1925—1927 年擔任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也是《向
導週報》和《新青年》的編者。彭述之在 1929 年與陳獨秀一道被開除出中共
以後,是中國託派運動的一個首領。他的再評價見他為《列昂?托洛茨基論
中國》一書所寫的 67 頁的《導言》(1976 年)。這部李?埃文斯和 R.布洛
克編的選集,取代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