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服務團能夠取材現實生活,用戲劇鼓舞士氣,這一點是衛立煌沒有想到的。
第二個節目是《忻口之戰》,這是衛立煌親自指揮的戰役,因而他特別有興致。當觀眾看到敵酋坂垣徵四郎戰敗時狼狽逃跑的樣子,惹得臺下鬨堂大笑。衛立煌看了十分讚賞,不住口地說著:“好,演得好!”
第三個節目是《全民總動員》,舞臺上有老人,有婦女,有軍人.還有工、農、商、學、兵,他們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跳著秧歌舞,一片熱烈的氣氛。
如果說以前衛立煌對朱老總說的政治工作的含意還不十分明白的話,現在他徹底清楚了。在休息室他問朱老總:“你們的戰地服務團都是老演員吧,都是從哪兒來的?”
朱老總說:“他們都是些年輕人,原先都是北平、上海、天津等地的大學生,到延安的抗大學習了幾個月,懂得了抗日的道理,革命意志就更堅決,工作肯幹,吃苦耐勞,我們吃一樣的大鍋飯,每月每人只有一塊錢的津貼,沒有一個人叫苦。”
衛立煌拍著手說:“好極了。我看八路軍拖不垮、打不散的原因就在這裡。回去以後我們也組織個戰地服務團,向八路軍學習,就從這裡開始,你說好嗎?”
朱老總稱讚地說:“要得,要得!”
中飯之後,衛立煌接見了戰地服務團的演員,他看到這些年輕人生龍活虎的樣子,心裡打個問號:為什麼這麼多的好青年都跑到共產黨這裡來了,我們那裡怎麼沒見到?
話別時衛立煌握著朱德的手說:“做軍隊的政治工作,還請你介紹一些人到我們那裡去,拜託了。”
朱老總認真地說:“這可要講究自願,捆綁不能做夫妻嘛!不過我想問題不大,我們會盡量做工作的。”
三輛轎車走遠了,朱老總望著遠方的煙塵感慨地說:“上路了,終於上路了。”
第六章 韓信嶺之戰 (1)仰慕八路軍
1938年2月6日,雖說是個晴天,但小北風溜溜的,吹到人臉上賊冷賊冷。臨汾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部的大院裡集合了上百個軍人,這是總部的司勤人員在練歌。自從衛立煌和朱德總司令有過幾次交往之後,逐漸對軍內的政治工作有所重視,唱抗日歌曲便是他抓的政治工作之一。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全國愛國的同胞們,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這歌聲似一團火,唱得人心裡暖洋洋的,衛立煌站在作戰室門前看著唱歌的軍人,臉上綻開了縷縷笑意。
指揮唱歌的是一位青年軍人,他氣宇軒昂,瀟灑幹練,拍節的強弱快慢掌握得恰到好處。他叫劉毓珩,安徽合肥人,25歲。原為清華大學的學生,是一二&;#8226;九學生運動的骨幹分子,共產黨員。1937年12月他在武漢接受周恩來副主席的“知識分子不要集中在大城市,應該到前線去,到友軍中去撒佈抗日*的火種”的指示,透過老鄉的介紹,來到國民黨的第9軍,擔任第9軍軍長郭寄嶠的秘書。由於郭寄嶠還兼任著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部的參謀長,所以常有機會到總部來,和衛立煌的關係也比較熟悉。練歌告一段落,劉毓珩宣佈休息,隊伍解散後他來到作戰室。
作戰室裡衛立煌和郭寄嶠正在指指點點看著一份雜誌,衛立煌議論著說:“共產黨裡能人就是多,他們會打仗,會演戲,還會寫文章,好青年都跑到他們那裡去了。”
“對,我也有此同感。”郭寄嶠感慨著說。
劉毓珩走近桌前,見他們看的是共產黨在漢口辦的《群眾》雜誌,上面刊登了一篇較長的通訊,題目是《西線上的一次盛會》。這篇通訊詳細地報道了衛立煌總司令春節訪問18集團軍總部的經過,署名是任天馬。劉毓珩見衛立煌對這篇文章很有興趣,馬上說:“寫這篇文章的作者我認識,是咱們安徽老鄉,參加八路軍才三個多月。”
聽說是安徽老鄉,衛立煌更感興趣了,他忙問:“這個人怎麼樣?”
劉毓珩回答說:“任天馬是他的筆名,這個人叫趙榮聲。出身書香門第,狀元后代,很有才華。‘七七’事變之前是燕京大學的學生,日本人佔領了北平,他便投筆從戎,參加抗日.三個月以前我在漢口還見過他,他現在就在洪洞縣八路軍的西北戰地服務團。”
衛立煌不勝感慨地說:“投筆從戎,為什麼不投到我們這裡來呢?這樣吧劉秘書,你去把他找來,我聘任他為總部秘書。”
劉毓珩滿有信心地說:“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