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頁)
衛立煌用目光盯著趙榮聲,示意讓他發表意見。趙榮聲低下頭避開了長官的目光,他知道,在這種場合,他不宜發言。
衛立煌猶豫了一會兒說:“暫時休會,大家回去想一想,看有沒有更捷便的路。”
開會的人陸續走出門去,趙榮聲也要出門,衛立煌說:“趙秘書,請留步。”
趙榮聲走近衛立煌問:“長官,有什麼事?”
衛立煌說:“你認為走哪條路更合適?”
趙榮聲有了說話的機會,他脫口而出地說:“我認為走陝北這條路為好,可以到延安,這是我們參觀的好機會。”
衛立煌沉思著,半天沒說話。
趙榮聲又進一步地說:“百聞不如一見,咱們工作團在西安成立後,就是路過延安到延水關的。我們到抗大參觀,正碰上劉少奇在抗大作報告,工作團的人都去聽了,到延安聽一聽、看一看感受就是不一樣,比看報紙強多了。”
衛立煌終於開口了,他說:“我不是不想到延安參觀,現在的仗打得這麼緊,哪有時間去呀?”
趙榮聲又繼續做著工作:“要不了多長時間,走馬觀花,一兩天就夠了。上次我在延安,聽人講,毛先生對鈞座評價很高,若你和毛先生見見面、談談話會有好處的。”
衛立煌吱唔著,還是拿不定主意。
趙榮聲惋惜地說:“這是一個機會,若是這一次不去,下次再想去恐怕就沒有機會了。”
衛立煌說:“你找幾份延安出的報紙,我先看看,瞭解一下延安的情況。你再給我寫一份講話稿,到了延安人家叫咱講話,我一點準備都沒有,亂講一通,多不好意思。”
“好吧。”趙榮聲就要離去,衛立煌又交代了一句:“去不去還不一定,你先準備著。”
看來衛立煌對去延安這件事十分慎重。
門*,參謀長郭寄嶠走進來,他把一份電文放在衛立煌的手裡說:“蔣委員長命令我們兩個到洛陽開會。”
看了電文,衛立煌笑笑說:“參謀長,我同意你講的那條路線。”衛立煌突然答應路過延安,大概是緣於這份電報,有了這份電報,他取道陝北南行,便成了合法化的行為了。
衛立煌讓郭寄嶠坐下,口述了幾項準備工作:其一,用電報瞭解各軍情況,以便作出指示。其二,通知西安的辦事處,要他們派汽車到延水關接應。其三,及時和延安方面聯絡,取得對我們借道的同意。
郭寄嶠一一記下,便去落實。趙榮聲和衛立煌相視一笑,顯得非常開心。 。 想看書來
(2)奔向延安
從小山莊到黃河岸邊,是一段山路,山山嶺嶺,溝溝叉叉,走得一個個滿頭大汗。來到黃河邊,被河風一吹,頓時涼快了許多。
這裡的黃河是南北走向,兩岸的大山層巒疊嶂,巍峨雄峻,那些突兀直立的山峰,有的像力拔千鈞的武士,有的像昂首挺胸的哨兵。兩山之間的黃河,宛若一條巨蟒,蜿蜒起伏,自北向南奔騰而來,攪起一片迷濛的煙雨和浮蕩的雲霧,驚濤排空,濁浪拍岸。一葉扁舟從對岸駛來,小船一會兒被推上浪頭,一會兒落入水谷,樣子使人膽戰心驚。這裡的黃河河面不寬,但水流十分湍急,水面上漂來一塊小木板,轉眼的工夫,便衝到下游看不見了。
衛立煌來到河邊,渾身有一種自豪的感覺,他在心裡說,我們中華民族就像這奔騰不息的大河,泱泱然,浩浩哉!豈是小小的島國能征服了的嗎?他只顧欣賞黃河的博大豪邁,卻沒有察覺隨從的表情。指揮部那些年邁的幕僚和年青的文職人員,見到黃河面面相覷。那個醫務處長搖著花白的頭說:“河水這麼大,流速這樣急,看著頭就發暈,如何能過得去呀?”
衛立煌回過頭去,看出了一些人的心事,便對身後參謀長說:“寄嶠兄,這一次讓我打頭陣,由你殿後吧?”
參謀長點點頭說:“好吧!”
從河對岸一齊開過來三條小船,每隻船隻能乘坐10餘人。等船靠好岸,衛立煌便牽著他的大洋馬緩緩上了船。趙榮聲跟在警衛班的後面也上了船。船在河裡行駛,猶如人坐在鞦韆上,忽忽悠悠,上上下下,嚇得人出了一身虛汗。衛立煌見狀便和老船工拉起家常:“老大爺,你常年在黃河上來來往往不害怕嗎?”
老船工掌著舵說:“有什麼好怕的,這黃河就是我的家,白天黑夜,颳風下雨,都誤不了撐船。”說笑聲中,人們情緒安定下來。
半個多小時之後,小船漸漸接近對岸,碼頭上猛然響起一陣鑼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