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4/4 頁)
可能是迫於製片廠和布林辦公室的壓力而剪去了一些重要的東西,82他們認為毒氣室段落是“過分可怕的”。[53]不幸的是,批評家們從未對此進行過討論;他們通常認為導演的話當然就是對的,並認為對這種毒氣死刑的持續描繪是多餘而過於殘酷的。
在以下的討論中,我將提出相反的觀點,我的論述部分基於懷爾德和雷蒙德?錢德勒劇本的最後部分,部分基於電影本身的內在證據。沃爾特?內夫在毒氣室裡被處死(詹姆斯?M。 凱恩的中篇小說中並沒有暗示這個)是《雙重賠償》幾個重要母題發展的合乎邏輯的結果,並揭示了那些母題的完整含義。如果沒有這個結局,巴頓?基斯(Barton Keyes,愛德華?G。 羅賓遜)這個人物在道德上的複雜性就會被削減,觀眾也許會覺得好過些,但電影對美國現代性的批判就不那麼明顯了(這個時期的好萊塢電影中,以更絕望和老道的手法處理工業進步這一主題的僅有威爾斯的《安倍遜大族》[Magnificent Ambersons],而它原先的結尾也被棄用了)。
就算是從《雙重賠償》的正式發行版來看,它也是一部異端的電影,它挑戰了製片法典對詹姆斯?M。 凱恩小說將近十年的拒絕。儘管影片中並沒有直接的性和暴力,但它至少在三個方面挑戰了PCA——1943年3月15日,布林辦公室在給派拉蒙公司的一份報告中明確地指出:第一,描寫了一對迷人的殺手,他們“欺騙法律,並且最後死於自相殘殺”;第二,電影描寫了通姦這一“不恰當”的主題;第三,對“謀殺計劃的整個過程描述得相當細緻”。約瑟夫?布林(Joseph Breen)最後如何透過這個劇本,可參閱倫納德?萊夫(Leonard Leff)和傑羅爾德?L。 西蒙斯(Jerrold L。 Simmons)有關好萊塢審查制度的著作《穿睡袍的女士:1920年代至1960年代好萊塢審查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