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在基本具備適應的客觀環境與條件基礎上,擇定最能體現個人心願、最能發揮個人智慧特長、最與個人性格相適應的人生目標去拓展。柏拉圖關於〃人人都應去做適合自己天賦的事〃的教誨,可作為人們擇定目標的重要指南。
可以看到,人們思考、準備與選定人生的目標是一個複雜而動態的過程,需要站在人生的戰略高度去全身心地投入,千萬不要對設定人生目標簡單化、輕率化;要深知〃找準目標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在準確擇定人生目標的前提下,人們全身心地為實現目標而不息拼搏,成功命運的另一半就會隨之降臨。
第四章 積澱驅進人生的前進動量(1)
人生目標體系地設定和選擇,確立了人生命運的拓進方向與目的地,而要真正地如願實現,還需充實、積聚人生搏進的動力與能量。這種動力與能量,集中地體現於人們的決心、意志、毅力等內在品質上。
第一節決心與意志孕育命運的奇葩
人的決心是一種精神氣質的體現,亦是一種積極挑戰人生的心態。人生為實現目標的各種作為與成效,很大程度與人們的決心狀態相關聯。印度格言所道:〃人們如果下定了堅強的決心,神仙也會來幫忙〃,足見決心可以推進人生,積聚力量,還可以感動與調動外在有利的因素。人生命運歷程中沒有平坦的路可走,在各種艱難險阻中,沒有堅定的決心,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巨大動力,要想如意地拓展人生之路,實現命運的躍升,亦是一句空話。
與決心須臾不可分割,而又成為決心的依託與長久堅持不懈的是人的意志,主要體現為實現人生志向與目標的堅定性、不動搖性與頑強性,而毅力亦是人生意志最重要的內容與支撐。毅力是一種人生的精神與品質的集合,表現為一種堅韌力、持續力和剋制力。人生搏鬥命運的過程,即是一個主觀與客觀交織較量的過程,是不斷地產生動力、積聚能量、補充能量而持續迸發的過程。支撐這個過程的基石和主導力量,即是人們的決心、意志與毅力。
中國古代的先聖之一孟子論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事,勞其筋骨,餓其膚體,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話,道出了人生命運創造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苦難與挑戰,而人們堅定的決心、堅強的意志與頑強的毅力,則是破解人生命運之因、戰勝命運之痛的法寶。典型人物
(1)孫臏
戰國時期,兵聖孫武的後代孫臏,青年時與同窗龐涓一起師從當時的兵法大家鬼谷子學習軍事理論。兩人學成後,龐涓投奔了魏國,被封為將。但他心懷鬼胎,自恃才能不及孫臏,竟設計把孫臏從齊國騙到魏國,結果孫臏一到魏國,在龐涓的讒言及唆使下,魏惠王無端對孫臏施以割掉雙膝蓋骨的酷刑,造成終身殘廢。這對一個富有志向、精習兵法,準備在軍事領域大展人生才智的年輕人而言,是何等的重創與打擊。但是,孫臏身殘卻意志更緊,決心更大,在佯狂自晦中設計回到了齊國,得到齊國大將田忌的賞識,並被齊威王拜為軍師,踏上了指揮千軍萬馬的軍事命運之路。
第四章
職聚人生前進的動力孫臏在公元354年,魏國派龐涓為將率軍伐齊,齊國邯鄲的危急形勢下,以高超的軍事智慧與果敢的指揮,透過組織痛擊魏軍的〃桂陵之戰〃而大敗魏軍。當魏國再次進攻齊國的鄰國韓國時,齊威王派孫臏率軍解圍,又取得了全殲魏軍的〃馬陵之戰〃的重大勝利,主將龐涓憤愧自殺孫臏把自己的軍事指揮實踐,加以深入的總結與研究,寫成了流傳千古的著名軍事理論著作……《孫臏兵法》。
(2)司馬遷
與孫臏處於不同時代,而人生命運頗有異曲同工之處的西漢太史令司馬遷,從小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司馬遷繼任父職為太史令後,開始了他一生的大展宏圖的征程。他與同僚編輯了著名《太初曆》,先後隨漢武帝多次隨駕西巡,頗為得志。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當司馬遷同僚李陵出征匈奴國,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了匈奴後,漢武帝令百官辯議,司馬遷卻書生氣十足地為李陵辯護,令漢武帝大動肝火,令判司馬遷死罪,或以腐刑代替。窮書生司馬遷交不出可赦免死罪的錢,只好極其屈辱地接受了腐型(宮刑),令一個才華橫溢、血氣方剛的青年男子幾乎絕望自殺。但司馬遷以父親的教誨為支撐,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等人在逆境中自我崛起的人物為榜樣,以驚人的毅力戰勝了自身的痛苦與外界的譏諷,熬過六年的囚禁生活,在身心備受摧殘的狀況下,他悟道了〃人固有一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