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症狀,在過敏體質人群中尤其容易發生。它的發生有兩個必要的條件:光和光敏性植物。吃了光敏性植物或者面板接觸了光敏性植物的汁液後,如果沒有強光的照射,不會引發皮炎;如果有強光照射,面板上吸收或者吸附的光敏性物質就會和日光發生反應,進而引起裸露部分面板紅腫、起疹子,繼而引發日光性皮炎。
這些植物包括有野菜類的薺菜、莧菜、灰菜,以及氣味濃郁的香菜、芹菜、茴香、香椿等。曾經有一個病人,午餐吃了幾小段芹菜,正值正午陽光非常強烈時沒打傘走了十幾分鐘的路,當天下午就感覺臉上又癢又痛,第二天到醫院看面板科醫生,得出的診斷就是植物性日光性皮炎導致的曬傷。除了上述蔬菜外,某些水果也屬於光敏性的,比如檸檬、無花果等。
這些蔬菜、水果之所以能引起日光性皮炎,是因為它們都含有同一種成分——呋喃香豆素。呋喃香豆素是一種天然的光敏劑,這個成分本身不會對面板造成傷害,但當接觸到紫外線A的照射時,便會產生光敏反應,進而導致面板被曬傷。市面上的柑橘類精油(如檸檬、甜橙、葡萄柚、佛手柑、橘等)中也普遍存在這種成分,因此使用這一類精油時也應該注意避免強光照射面板。
常見的光敏性藥物包括:磺胺類抗菌藥物(如複方新諾明)、噻嗪類降壓藥物(如氫氯噻嗪)、四環素類抗生素(尤其是多西環素)、喹諾酮類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非甾體消炎止痛藥(尤其是酮洛芬)、吩噻嗪類抗精神病藥(如氯丙嗪)、感光劑補骨脂素、抗真菌藥灰黃黴素和伏立康唑、治療痤瘡的維A酸類、抗抑鬱的植物藥聖約翰草、植物藥補骨脂素等。在服用這類光敏性藥物時,如果一天只是服用一次的話,作為藥師我通常會建議病人睡前用,比如維A酸類。如果是一日多次服用的藥物,我會囑咐病人服藥後儘量避免日光照射,不得已外出時,要注意防曬,比如穿長袖衣褲、戴寬簷帽子、戴墨鏡、塗防曬霜等。
曬傷後的護理細則
即使防護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被曬傷,一旦不幸吃到這些光敏性植物和藥物後被曬傷,該如何正確護理和治療呢?
曬傷通常分為輕微曬傷和嚴重曬傷。輕微曬傷後的面板護理與輕微燒燙傷後的面板護理相似。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減少進一步的熱損害,同時針對表現出來的症狀進行相應的處理。
首先要避免繼續暴露在強光直射之下,其次透過冷敷的方式幫助面板散熱。冷敷可採用毛巾包裹碎冰塊進行,每天3~4次,每次20分鐘,也可用冷水浸泡曬傷部位,但不能用冰塊直接冰敷。
若單獨冷敷不能有效緩解腫痛,可以選擇在曬傷後的24~48小時內口服布洛芬消炎止疼,每6~8小時服用一次。
最後建議使用低敏的潤膚油,由此減少衣物摩擦對受損面板造成進一步傷害,同時也可以起到滋潤面板的作用。切記,低敏的潤膚油通常建議曬傷後24~48小時後再開始使用。
若有水皰,水皰部位應避免被刺破,可以輕柔地清洗後區域性外塗莫匹羅星軟膏預防感染,一日兩次。若不慎弄破水皰,應清潔消毒後外塗莫匹羅星軟膏,之後用無菌透氣的紗布進行包紮,不要使用帶粘膠的繃帶等包紮,以免對曬傷後的敏感面板造成新的傷害。
曬傷後的面板應避免塗外用的激素類藥膏(如尤卓爾等),這類藥膏雖有減輕區域性紅、腫、癢、痛的作用,但不利於曬傷面板的修復癒合;曬傷後的24小時內也應避免使用含樟腦或薄荷的藥膏(如薄荷膏等),這些成分可能會對曬傷的面板造成刺激,也會增加曬傷部位的血流導致腫痛加重。曬傷面板的自我修復至少需要兩週左右的時間,因此只要耐心精心護理,曬傷後的面板會自愈,通常不會留下斑點,也不會留下疤痕。嚴重曬傷導致面板出現大皰或者患者表現出畏寒、發熱、嘔吐、脫水等全身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看醫生。
和曬傷處理方法相似的燒燙傷
燙傷是小兒常見的一種意外傷害,它和曬傷的家庭護理方法很相似,我也在本節一同介紹。
寶寶對外界存在的危險性認識不足,可又對世界充滿好奇,什麼事都想嘗試探索一下。因此,如果家長不注意,寶寶又認識不到熱水會對他們的身體造成傷害,很容易發生燙傷事故。
寶寶燙傷後,首先應用涼水沖泡他的燙傷部位。80%以上的燙傷損傷是餘熱造成的,所以燙傷後要馬上把燙傷部位放到涼水裡衝,先對燙傷部位沖洗20分鐘,沖掉餘熱。注意,去燙傷部位餘熱時不能直接用冰塊敷,因為冰塊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