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的增長。
因此,日本社會正處於轉變之中。它正經歷著深刻的經濟變化和社會變化,而這又釀成了政治上的緊張局勢;這種緊張局勢在海軍准將佩裡迫使日本開啟貿易大門時達到極很。日本人之所以很樂於在西方的影響下改造他們的社會,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中的許多人已充分認識到這個社會需要改造。
19世紀初期以來,由於北太平洋水域的商業活動日益增加,外國對日本的壓力也不斷加大。從事捕鯨和毛皮貿易的船隻需要停靠港口,以獲得食物和進行維修,但它們都被拒絕靠岸。相反,日本人常常殺害或虐待那些在其沿海失事的外國船員。到19世紀中葉時,由於採用汽船需要建立煤港,因而使局勢更為惡化。最後,美國政府決定採取主動,強迫日本表態。1853年7月8日,海軍准將馬修?佩裡在江戶港拋錨,轉交了菲爾莫爾總統的一封信,信中要求經商特權、開放裝煤港和保護失事船上的美國人。一星期內佩裡的艦隊離開日本時警告說,他來年春天來聽答覆。1854年2月,當他再次來到日本時明確表示,要麼簽定條約,要麼交戰,二者任擇其一。日本人被迫讓步,於3月 31日簽定了《神奈川條約》。條款規定,開放下田和函館港口,用於美國船隻的維修和補充給養;向美國失事船員提供適當的待遇並將他們護送回國;在日、美兩國中的任何一方認為必要時允許選派領事,並答應給予美國以最惠國待遇。
依照這一條約的條款,美國將非常能幹的湯森?哈里斯作為第一任領事派往日本。哈里斯憑藉他那非凡的機智和耐心漸漸贏得了日本人的信任,並於1856年簽定了《通商條約》。該條約規定:日本要再開放四個通商口岸;雙方互派外交代表;美國人享有民事治外法權和刑事治外法權;禁止鴉片貿易;給予外國人以宗教信仰自由。同美國簽定這兩個條約後不久,日本又同荷蘭、俄國、英國和法國締結了類似的條約。
這一系列條約在西方世界並沒有引起極大的關注。但對日本來說,它們卻是其歷史的巨大分界線。幾乎長達3個世紀的閉關自守結束了。不論好壞,日本同它之前的中國一樣,這時也被迫遭受西方的入侵。但是,它對這一入侵的反應完全不同於中國。
七、日本的現代化
西方入侵的主要影響是產生了促使德川幕府倒臺的危機。由於簽定了那些條約,幕府遭到了兩種互相沖突的壓力:一種來自要求履行條約各條款的外國列強;另一種來自竭力排外的日本人民。反德川幕府的氏族,尤其是薩摩、長州、服前和土佐四潘即通常所稱的薩長集團,利用了人民的這一情緒。1858至1865年間,他們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向歐洲人及其僱傭者發動了進攻。外國列強對此進行報復,於1863年轟炸了鹿兒島上的薩摩港,於1864年轟炸了長州沿岸的防禦工事。這一行動給氏族首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時,他們丟開排外主義,企圖得到西方的武器裝備。兩年後,天皇去世,德川幕府倒臺,為所謂的“明治維新”掃清了道路。德川氏族的權力和封地被剝奪,他們的地位為薩長諸氏族所取代;薩長諸氏族從此以新的明治天皇的名義控制了全國。正是為這些氏族服務的青年武士們,這時為日本提供了卓越的領導,使日本能成功地實行現代化。
應該指出,這時的日本正象中國一樣也已完全淪於西方的控制之下。外國在諸港口建立租界,這些租界利用其治外法權之類的種種特權,按照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市政機構的方式在當地建立起市政機構。由於日本國內紛爭四起,這些外國機構都希望日本能象亞洲其他國家一樣,迅速淪於西方的統治之下。但是,與中國的文人學土完全不同,日本年輕的新領導人認識到,他們已在某些領域受到阻礙;更重要的是,他們願意並能夠對此做些事情,並且知道應該做些什麼。
如果有人指出,即使在日本閉關自守的幾個世紀中,日本領導人也不怕麻煩地去了解歐洲發展的情況,那絲毫不令人奇怪。事實上,允許荷蘭人繼續留在日本經商,主要是為了向他們打聽外部世界的情況。幕府和諸氏族都提倡軍事工業,維持學習外國語言和外國課本的學校。當時,總的知識水平已達到這樣的程度:在自然科學方面,物理學已從化學中分離出來;在醫學方面,學生們在諸如外科學、兒科學、產科學和內科學之類的專門領域裡受到培養。在長崎海軍學校,只是在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的基礎打牢之後,才開始教授航海和射擊課程。換句話說,日本人對西方文化始終更具鑑別力,更易產生反應。這一點在下面這段讚揚美國的頌文中得到清楚說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