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4 頁)
,納粹密探開始工作,他們的煽動加上由大蕭條造成的嚴重失業引起的不滿情緒,使大多數日耳曼少數民族轉而反對布拉格。
隨著納粹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併,蘇臺德問題突然成為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嚴重威脅。這個國家這時三面被擴張了的德國所包圍。更為嚴重的是,有某些跡象表明英、法政府準備放棄捷克斯洛伐克,就象它們先前放棄奧地利一樣。3月24日,張伯倫在眾議院宣佈,他不能保證援助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保證在法國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情況下援助法國,因為英國的利益“與法國和比利時的利益並不相同”。與英國相比,法國受到了幫助捷克斯洛伐克反對無端侵略的條約義務的束縛。但是,法國的將領們警告說,他們的軍隊不能到國界以外的地方作戰,因為整個軍事機構只適應防衛用的馬奇諾防線的防禦工事。因此,法國政府在理論上不得不尊重它對條約承擔的義務,但在實際上根本不願這樣做;當最後的較量到來時,它斷然地拒絕援助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危機始於9月12日,當時,希特勒發表了一次煽動性的演說,在這一演說中,他猛烈地抨擊貝奈斯總統對蘇臺德區日耳曼人的“迫害”,並警告說,“如果這些受折磨的人得不到權利和幫助,他們將從我們這裡得到。”希特勒的要求得到了對中歐事務毫無經驗的英國富裕商人朗西曼勳爵的支援,朗西曼曾被張伯倫派到捷克斯洛伐克擔任他的私人“調查者和調解人”。朗西曼當時報告說:“絕大多數居民渴望與德國合併”(這是一種未經證實的看法,因為蘇臺德的納粹分子以往一向所要求的是自治而不是脫離捷克斯洛伐克,並以這一綱領贏得了蘇臺德區日耳曼人的支援),因此,他建議“日耳曼少數民族佔多數”的地區脫離捷克斯洛伐克,日耳曼少數民族“不佔多數”的地區實行地方自治。
以上是張伯倫和希特勒舉行決定捷克斯洛伐克命運的著名的貝希特斯加登會晤時的背景。促成這一會晤的是蘇臺德的日耳曼人,他們在希特勒發表演說之後挑起了普遍的騷動。布拉格政府宣佈了軍事管制法,納粹領導人逃往德國,於是,希特勒把軍隊集中到捷克斯洛伐克邊境一帶。張伯倫擔心,如果希特勒真的入侵,很可能會引起一個使法國、最終使英國捲入糾紛的連鎖反應。為了避免這一危險,張伯倫接受了達拉第總理的意見,向希特勒建議舉行一次私人會談。希特勒接受了這一建議,張伯倫於9月15日抵達貝希特斯加登。
希特勒不加掩飾地提出了在民族自決原則的基礎上併吞蘇臺德區的要求,並表示,為了達到其目的,他寧願“冒世界大戰的危險”。張伯倫回國後,首先說服他的內閣,然後說服法國接受了希特勒的條件。兩國政府又催促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這些條件;當後者提出反對時,它們便向它施加了一切壓力,其中包括拋棄捷克斯洛伐克這樣的威脅。9月21日,布拉格終於屈從德國的要求,作為回報,英法答應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國界。
第二天,張伯倫飛往戈德斯貝格,他認為只需同希特勒一起制定出割讓領土的具體辦法就行了。然而,“元首”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等公民投票就立即交出日耳曼人佔多數的地區,而且不能撤除或破壞這些地區的任何軍事機構或經濟機構。此外,希特勒這時還支援波蘭和匈牙利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領土要求。
這些新要求引起了嚴重的國際危機。捷克斯洛伐克下令全國總動員,法國也動員60萬後備役人員入伍,蘇聯外交部長馬克西姆?李維諾夫在9月21日的國聯大會上宣佈:“我們打算按照《蘇捷條約》履行我們的義務,並準備與法國一起以我們可採用的方式問捷克斯洛伐克提供援助。”
正如丘吉爾所指出的那樣,西方列強對“這種公正的、無條件的宣言雖說不上蔑視,但很冷淡”。相反,它們按照墨索里尼的建議,召開了英、法、德、意四國會議。會議於9月29日在慕尼黑舉行,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沒有參加;會議決定答應希特勒的所有要求,唯一的更改是作出若干保全面子的規定:德國對蘇臺德區的佔領應分階段進行,邊界的最後劃分應由一個國際委員會來決定。
正如丘吉爾向眾議院所指出的那樣:“德國獨裁者沒有從飯桌上抓取食物,而願意讓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侍候他——這就是首相為捷克斯洛伐克所獲得的一切。”不過,事實仍然是,慕尼黑的妥協受到了英、法兩國民眾的歡迎。張伯倫和達拉第被熱情的群眾歡呼為和平的使者。當張伯倫宣佈“我認為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時,人們向他熱烈喝采。當希特勒宣告“這是我不得不向歐洲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