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族群分裂主義者,幾乎都是這樣。他們為什麼能成為首領?因為提出的口號特別刺激。特別刺激的口號一定是狹隘、苛刻、誇張的,那就成了“原教旨主義者”,或者說“基本教義派”,容不得任何修正、寬容和妥協,並把絲毫修正、寬容、妥協看成是叛變。這種思維,把滿世界都看成是仇敵,那就只能把自己看成是無以立足的孤獨者了。不少人喜歡仰望這種形象,於是他們也就扮演這種形象,到後來,讓別人和自己都沒法活。中庸之道否定了這種扮演,笑眯眯地解救了這些人,也解救了他們的所謂“仇敵”。世界上的活動空間很大,人類的生存方式很多,何必玩這種極端?極端主義認為,“離佛一尺即是魔”,這種理論看似保護了佛的純潔性,其實是孤立佛、限制佛,讓佛失去了話語空間和行為自由,能做的只能是對一尺之外的所有物象進行呵斥和打鬥,那麼佛也就不再是佛。中庸之道正相反,認為“離魔一尺即是佛”,佛的世界無比廣闊,一切人都能被佛光普照。
正因為這樣,孔子把中庸之道看成是最高、最廣的道德。他在《論語》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他由此進一步認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也就是說,那些永遠在玩弄極端概念、陳述刺激話語的“英雄”,基本上是小人。這話,希望大家記住。我為什麼歷來不與極端主義辯論?因為心中早有孔子的這個判斷。
學習中庸之道,我建議大家多讀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中庸》篇,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們所記述的,很有價值。我在這裡先為大家讀一段:“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我一直認為,中庸之道,是21世紀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最佳哲學,可惜很難讓外國人領會。我還認為,中庸之道加上君子之道,是儒家的靈魂所在,也是中華文化的靈魂所在。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十三課 關於下一項記憶的爭論(1)
‖餘秋雨:在甲骨文、商代、老子、孔子之後,接下來應該討論哪一個重大文化現象?這一定會引起爭議,因為在攀越了幾座無可爭議的高峰之後,前後的大山很多,選哪一座都風光無限。但是,我們還是要為當代廣大民眾選一選。我希望聽到不同意見,然後再來討論。順便還請說一說,文化記憶對一個民族而言,是多一點好,還是少一點好,程度又是如何?
‖叢治辰:我覺得文化記憶過多不好,過少也不好,均衡就好。就像某個著名的洋快餐廣告語說的,均衡的營養對於我們才是健康的。對於一個民族來講,也是均衡一點為好。在討論了甲骨文、老子、孔
子之後,我想下一個值得記憶的應該是與他們的思維有一點不同的,能構成一個互補關係的思想家,我推薦公孫龍。我的理由很簡單,“缺什麼補什麼”,在整個中國文化長河中,邏輯學一直很缺乏,直到近代以來,許多大家像金嶽霖先生,都要去西方學習邏輯學。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本身就有好的邏輯學傳統,從公孫龍身上,包括從後期墨家身上,學一點邏輯學的知識,會讓我們對近代的理性、近代的科學有更好的理解。
‖王安安:我推薦的候選人是莊子。現在中國人對藝術的興趣越來越濃,各種畫展、各種藝術展覽都是人頭攢動。但在大量外國藝術作品進入中國的時刻,我們不禁反思,為什麼現代中國沒有藝術的精神和審美的精神?其實中國藝術的思想淵源和文化淵源是從莊子這兒來的。所以我認為莊子很值得大家研究和記憶。
‖餘秋雨:叢治辰的想法很有趣。但是,我們對於古代經典,不能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這就像不能讓我們年邁的曾祖父,去修剪花園的大草坪,儘管曾祖父年輕時務過農,而我們的草坪又一直雜草叢生,需要修剪。我們古代確實有過不錯的邏輯學,這可以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但是從實際的民眾需要而言,則應該重新打造以科學精神為基礎的現代邏輯學構架。我本人的邏輯學基礎是從歐幾里德幾何學打下的,在這方面,不必要強調民族界限。
莊子的情況不太一樣,他代表著一種後世無法取代的人生態度和藝術精神,是東方文明的標誌之一,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比公孫龍更值得記憶。
‖魏然:我認為韓非子也應該被記憶。在諸子百家的學說當中,真正脫穎而出,為統治者所採用並且成功實踐的是韓非子代表的法家學說。中國古代形成發達的中央集權政治跟法家密不可分。
‖餘秋雨:幾千年來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