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示出對男性的過分輕信和依賴。魯迅談及出走的女性時,曾給出過回答:娜拉走後怎樣?不是墮落,就是回來。我們跟著也可以追加兩條出路:她也可能死去,也可能被青年男性所“拯救”。
蕭紅就是這樣一個被拯救的女孩。萬分危急的時刻,蕭軍破門而入,彷彿好萊塢電影裡經典的最後一分鐘營救,這是宿命般的相遇。在這個生命的關節點上,蕭紅只能選擇被拯救,只能選擇崇拜,順帶成就一出英雄救美的傳奇。
但拯救之後呢,女性處於什麼樣的地位?是真的得到大解放?還是又跳入了一種新的牢籠?兩性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因為與“新男性”(即新一代反封建的男性人群)同盟而得到緩解,從父親的家門走出來,照樣還是得走進丈夫的家門,新女性的尷尬,正在這裡。
蕭紅愛不愛蕭軍?當然愛,深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見鍾情(她自稱熱愛粗大、寬宏的靈魂)。那蕭軍呢?愛不愛蕭紅?當然也愛,只是這愛的成分,或許更為複雜,並且這種複雜性,在他們相遇之初,便已經奠定。
蕭軍曾經用第一人稱寫過篇小說,叫《為了愛的緣故》。小說中,一個知識青年,因受過軍事訓練,便總憧憬著去參加抗日軍,但這時,他“不幸”遇到一個有文學才能的女子,他必須拯救她,而且必須要同她結合到一起才能拯救她。他的內心,有矛盾,有痛苦,但最後他還是選擇了自己的愛情,忠於他的愛人,決定留在她身邊,等她身體恢復了再說。
這樣一個故事,無疑有著二蕭初期愛情生活的影子。為了愛情,把自己搭進去,縮小了自己理想的廣度,這在蕭軍看來,或者在他的潛意識中,會覺得這是一種愛的犧牲。
這種犧牲,在愛侶關係比較和諧的時候,尚可以得到自我的認同,可一旦他們的愛情遭遇不和諧的音調,這樣的犧牲,必然會被認為是無謂,愛情,也必然遭到衝擊,進而破裂。難怪蕭紅看了這篇小說後,也會覺得小說中的女主人公芹,“簡直和幽靈差不多了。”
那麼,“二蕭”的愛情,究竟是因為遭到了怎樣的衝擊,才最終走向破裂的?有人解釋為,在蕭紅因寫作享有盛名之後,蕭軍沒有及時調整自己對蕭紅的態度和看法,這才導致了二蕭感情的破裂。這樣的解釋,真近乎於居委會對夫妻不和的判詞,缺少了一種深入的體察。
1935年,“二蕭”的代表作《八月的鄉村》和《生死場》在魯迅先生的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的重頭戲,由上海容光書局出版。當即震動文壇。蕭紅憑藉自己的哀沉深重的文學主題和質樸清新的文學手法,迅速在左翼文壇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建立了聲名。
此時的蕭軍,即便心裡有些許不平衡,也屬正常。昔日那個躲在自己身後,自稱“悄吟”的女孩,如今一夜長大,一躍成為文壇備受矚目的新新力量,並且在文學理想上,蕭紅的大寫意式的創作方式,也同蕭軍相去甚遠,她比蕭軍起步晚,卻比蕭軍走得遠,可謂開創了一條有蕭紅特色的文學道路。
蕭紅這種在文學上的飛速進步,在蕭軍心裡,或多或少,我想都會形成一個落差。這就好像原本一個全靠丈夫養活沒有收入的家庭婦女,一個轉身,竟成了一個日進斗金的富婆,女性的進步,使得家庭中那種固有的男上女下男尊女卑的關係被打破了,丈夫的權威性和自尊心受到了挑戰,家庭矛盾,這便像是強壓的水裡的木塊,一旦釋放壓力,它必然會慢慢浮上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蕭紅:愛情的密度(4)
“二蕭”的爭吵,乃至於最後的分手,原因為何,蕭紅曾經做出過解釋,她說“問題還是老問題,就是到底為了一個考慮,還是為了更多人考慮”,言下之意,蕭軍要去參加抗戰,那是為了更多人的考慮,蕭軍若是留在她身邊,那就是單為一個人考慮。可走到這種結果,絕非一朝一夕,如果此矛盾一直都在,那麼最終的爆發,我想還是和二蕭對於這段感情的認定程度有關。
當初為什麼能為了一個人考慮?現在為什麼又不能為了一個人考慮?抗戰固然是不可忽視的大環境,但在這之前,兩人經歷的內心掙扎,也格外引人注目。
1936年7月15日,魯迅一家為蕭紅餞行,幾天後,蕭紅遠渡日本創作、療養。蕭紅的這次為期近一年的旅行,無疑是二蕭矛盾激化的產物,我們知道,在臨行之前,蕭紅甚至有過一個短時間的離家出走,兩團苦悶,彷彿兩片濃霧,壓在二蕭各自心裡,無處訴說。
遠渡日本,是短暫的分離,也是軟化矛盾的一個緩兵之計。有了空間上的距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