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2/4 頁)
編外公務員,江湖混混的實力。
繼楊漣之後,東林黨的幾位領導,大學士劉一璟、韓曠、尚書周嘉謨、御史左光斗等人,都和汪文言拉上了關係。
就這樣,汪文言加深了與東林黨的聯絡,並最終成為了東林黨的一員——瞎子都看得出,新皇帝要即位了,東林黨要發達了。
但當他真正踏入政治中樞的時候,才發現,局勢遠不像他想象的那麼樂觀。
當時明光宗已經去世,雖說新皇帝也是東林黨捧上去的,但三黨勢力依然很大,以首輔方從哲為首的浙黨、以山東人給事中亓詩教為首的齊黨、和以湖廣人官應震、吳亮嗣為首的楚黨,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三黨的核心,是浙黨,此黨的創始人前任首輔沈一貫,一貫善於拉幫結派,後來的接班人,現任首輔方從哲充分發揚了這一精神,幾十年下來,朝廷內外,浙黨遍佈。
齊黨和楚黨也不簡單,這兩個黨派的創始人和成員基本都是言官,不是給事中,就是御史,看上去級別不高,能量卻不小,類似於今天的媒體輿論,動不動就上書彈劾興風作浪。
三黨分工配合,通力協作,極不好惹,東林黨雖有皇帝在手,明裡暗裡鬥過幾次,也沒能搞定。
關鍵時刻,汪文言出場。
在仔細分析了敵我形勢後,汪文言判定,以目前東林黨的實力,就算和對方死拼,也只能死,沒得拼。
而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東林黨的這幫大爺都是進士出身,個個都牛得不行,進了朝廷就人五人六,誰都瞧不上誰,看你不順眼也不客套,恨不得操板磚上去就拍。
汪文言認為,這是不對的,為了適應新的鬥爭形勢,必須轉變觀念。
由於汪先生之前在基層工作,從端茶倒水提包拍馬開始,一直相當低調,相當能忍,所以在他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要會來事,朋友和敵人,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秉持著這一理念,他擬定了一個計劃,並開始尋找一個恰當的人選。
很快,他就找到了這個人——梅之煥。
梅之煥,字彬父,萬曆三十二年進士,選為庶吉士。後任吏科給事中。
此人出身名門,文武雙全,十幾歲的時候,有一次朝廷閱兵,他騎匹馬,沒打招呼,稀裡糊塗就跑了進去,又稀裡糊塗地要走。
閱兵的人不幹,告訴他你要不露一手,今天就別想走。
梅之煥二話不說,拿起弓就射,九發九中,射完啥也不說,擺了個特別酷的動作,就走人了(長揖上馬而去)。
除上述優點外,這人還特有正義感,東廠坑人,他就罵東廠,沈一貫結黨,他就罵沈一貫,是個相當強硬的人。
但汪文言之所以找到這位仁兄,不是因為他會射箭,很正直,而是因為他的籍貫。
梅之煥,是湖廣人,具體地說,是湖北麻城人。
明代官場裡,最重要的兩大關係,就是師生、老鄉。一個地方出來的,都到京城來混飯吃,老鄉關係一攀,就是兄弟了。所以自打進入朝廷,梅之煥認識的,大都是楚黨成員。
可這人偏偏是個東林黨。
有著堅定的東林黨背景,又與楚黨有著密切的聯絡,很好,這正是那個計劃所需要的人。
汪文言認為,遇到敵人,直接硬幹是不對的,在操起板磚之前,應該先讓他自己絆一跤。
三黨是不好下手的,只要找到一個突破口,把三黨變成兩黨,就好下手了。
在仔細衡量利弊後,他選擇了楚黨。
因為在不久之前,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
雖然張居正大人已經死去多年,卻依然被人懷念,於是朝中有人提議,要把這位大人從墳裡再掘出來,修理一頓。
這個建議的提出,充分說明朝廷裡有一大幫吃飽了沒事幹,且心理極其陰暗變態的王八蛋,按說是沒什麼人理的,可不巧的是,提議的人,是浙黨的成員。
這下就熱鬧了,許多東林黨人聞訊後,紛紛趕來罵仗,痛斥三黨,支援張居正。
說句實話,當年反對張居正的時候,東林黨也沒少摻合,之所以跑來伸張正義,無非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提議是什麼並不重要,只要是三黨提出的,就是錯的,對人不對事,不必當真。
梅之煥也進來插了句話,且相當不客氣:
“如果江陵(指張居正)還在,你們這些無恥小人還敢這樣嗎?”
話音剛落,就有人接連上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