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12 做父母才學會愛
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愛,可是我們最習慣的始終是被愛。直到我們自己做了父母,我們才真正學會了愛。
在做父母之前,我們不是首先做過情人嗎?
不錯,但我敢說,一切深篤的愛情必定包含著父愛和母愛的成分。一個男人深愛一個女人,一個女人深愛一個男人,潛在的父性和母性就會發揮作用,不由自主地要把情人當作孩子一樣疼愛和保護。
然而,情人之愛畢竟不是父愛和母愛。所以,一切情人又都太在乎被愛。
順便說一點對弗洛伊德的異議。依我之見,所謂戀父和戀母情結,與其說是無意識固結於對父母的愛戀,毋寧說是固結於被父母所愛。固結於被愛,愛就難免會有障礙了。
當我們做了父母,回首往事,我們便會覺得,以往愛情中最動人的東西彷彿是父愛和母愛的一種預演。與正劇相比,預演未免相形見細。不過,成熟的男女一定會讓彼此都分享到這新的收穫。誰真正學會了愛,誰就不會只限於愛犠優。
13 報酬就在眼前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報酬都在眼前。愛情的報酬就是相愛時的陶醉和滿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締結良緣。創作的報酬就是創作時的陶醉和滿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揚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給人以陶醉和滿足,就不足以稱為美好。
養兒育女也如此。養育小生命或許是世上最妙不可言的一種體驗了。小的就是好的,小生命的一顰一笑都那麼可愛,交流和成長的每一個新徵兆都叫人那樣驚喜不已。這種體驗是不能從任何別的地方獲得,也不能用任何別的體驗來代替的。一個人無論見過多大世面,從事多大事業,在初當父母的日子裡,都不能不感到自己面前突然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小生命豐富了大心胸。生命是一個奇蹟,可是,倘若不是養育過小生命,對此怎能有真切的領悟呢?面對這樣的奇蹟,鄧肯情不自禁地喊道:〃女人啊,我們還有什麼必要去當律師、畫家或雕塑家呢?我的藝術、任何藝術叉在哪裡呢?〃如果野心使男人不肯這麼想,那決不是男人的光榮。
養育小生命是人生中的一段神聖時光。報酬就在眼前。至於日後孩子能否成材,是否孝順,實在無需考慮。那些〃望子成龍〃、〃養兒防老〃的父母褻讀了神聖。
14 付出與愛
許多哲人都探討過一個極普遍的現象:為什麼父母愛兒女遠勝於兒女愛父母?
亞里士多德把施惠者與受惠者的關係譬作詩人與作品、父母與兒女的關係,用後兩種關係來說明施惠者何以更愛受惠者的道理。他的這個說法稍加變動,就被蒙田援引為對上述現象的解釋了:父母更愛兒女,乃是因為給予者更愛接受者,世上最珍貴之物是我們為之付出最大代價的東西。
阿奎那則解釋說:父母是把兒女當作自身的一部分來愛的,兒女卻不可能把父母當作自身的一部分。這個解釋與蒙田的解釋是一致的。正因為父母在兒女身上耗費了相當一部分生命,才使兒女在相當程度上成了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付出比獲得更能激發愛。愛是一份伴隨著付出的關切。我們確實最愛我們傾注了最多心血的物件。〃是你為你的玫瑰花費的時間,使你的玫瑰變得這樣重要。〃
父母對兒女的愛的確很像詩人對作品的愛:他們如同創作一樣在兒女身上傾注心血,結果兒女如同作品一樣體現了他們的存在價值。但是,讓我們記住,這只是一個譬喻,兒女不完全是我們的作品。即使是作品,一旦發表,也會獲得獨立於作者的生命,不是作者可以支配的。昧於此,就會可悲地把對兒女的愛變成惹兒女討厭的專制了。了社會關係,有了責任和方法的紛爭。
親子之愛的優勢在於:它是生物性的,卻濾盡了肉慾;它是無私的,卻與倫理無關;它非常實在,卻不沾一絲功利的計算。
15 真假親子之麥
我說親子之愛是無私的,這個論點肯定會遭到強有力的反駁。
可不是嗎,自古以來醞釀過多少陰謀,爆發了多少戰爭,其原因就是為了給自己的血親之子爭奪王位。
可不是嗎,有了遺產繼承人,多少人的斂財貪慾惡性膨脹,他們不但要此生此世不愁吃穿,而且要世世代代永享富貴。
這麼說,親子之愛反倒是天下最自私的一種愛了。
但是,我斷然否認那個揪著正在和小夥伴們玩耍的兒子的耳朵,把他強按在國王寶座上的母親是愛她的兒子。我斷然否認那個奪走女兒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