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和把握學習進度將有一定幫助。
第1章:說明經濟學家怎麼界定“好東西”和“壞東西”、“有用”和“沒用”,以及“機會成本”等相關概念。
第2章:解說“收益”、“成本”及“最優”等經濟學術語。
第3章:解析經濟學家是如何構建並檢驗“理論模型”的。
第4章:說明“意外影響效應”和“其他條件不變”假設。
第5章:講解為什麼“經濟預測”要比“經濟解釋”更困難。
第6章:分析在預算約束條件下的個人消費選擇問題。
第7章:討論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的“均衡”和“消費者均衡”實現過程。
第8章:應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及“需求原理”解說日常生活中“知易行難”的經濟學道理。
第9章:講解經濟學中的“科斯定理”。
第10章:描述“相對價格”變動情況。
第11章:說明市場作用下形成的自然擴充套件秩序及其精妙之處。
第12章:解析人與人之間的博弈關係,介紹“博弈論”的基本原理。
第13章:討論“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問題。
第14章:解說究竟什麼是“理性”行為。
第15章:描述分析“稀缺”現象及其相關“資源配置”機制。
第16章:進一步講解各種“資源配置機制”及“機會成本”等相關概念。
第17章:說明“價格需求彈性”及“總收入”相關問題。
第18章:介紹經濟學家是如何提出問題並構建理論的,並涉及“自由市場”及“管制”等內容。
第19章:講解生活中“交易”、“轉移支付”、“饋贈”及“尋租”行為。
第20章:簡略描述各類行為主體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具體表現。
第21章:介紹經濟學家怎樣利用“比率”來更全面地解析問題以及各種經濟變數之間的關係。
第22章:解說“比較優勢法則”和“邊際收益遞減定律”。
第23章:討論有關個人如何在短期利益與長期目標之間進行權衡,以及為了平衡長短期利益所面臨的各種約束條件。
第24章:說明個人追求“自利目標”的本源意義,以及為什麼個人的最優選擇並不必然導致群體最優結果。
當然了,如何閱讀和使用這本小冊子,屬於讀者自己的“自由權力”。我不能確定哪種方法對您最合適,但可以肯定的是,將這本小冊子作為學習或講授大部頭經濟學原理教科書的輔助參考資料使用,確實能夠幫助您順利完成大學“經濟學原理”課程的教學任務。
第1章 好東西,多多益善嗎(1)
在經濟學中,商品有“好東西”(goods)與“壞東西”(bads)之分。一件“好東西”是指任何一件能給人們帶來效用或滿足的東西,諸如食物、衣服、書籍、娛樂、汽車等。相反,一件“壞東西”,就是指任何一件對人無用或令人不滿的事物,諸如汙染、流感和麻疹等“壞東西”,乃至單位裡令你討厭的“人”。
你也許聽過這樣一句諺語:“好東西總嫌太少”。請注意:日常生活中習慣講“好東西”(good thing),在經濟學術語中,只抽取了“好”(good,在英文中與“商品”同字),而不管它究竟是什麼“東西”(thing)。你贊同這句諺語的觀點嗎?如果你表示認同,那說明你與經濟學家還相差得很遠。為了幫助你理解經濟學家的觀點,我們就拿“健康”這個“好東西”來說事兒。我們大多數人認可“健康”是個好東西吧,但為什麼人們又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不自覺地幹些有損健康的事情呢?為什麼健康的身體時常遭受損害而很難保持呢?他們做的與說的為什麼不是一回事兒呢?
一位女士,每天吃大量高脂肪食物,卻懶得去健身鍛鍊,還要抽十支香菸,她可能會說:“瞧!我是健康的。”顯然,如果她少吃些高脂食品,多參加健身運動,並且能把煙戒掉的話,她的健康狀況肯定會更好。在此基礎上,她還可以再進一步,繼續改善健康狀況,直到一點也不吃高脂食品、恰到好處地健身鍛鍊。可以肯定,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做出努力,以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
但是,一個客觀事實是: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誰能夠“苛求”自己將身體保持在“最佳健康”的極致狀態,因為保持“最佳”狀態也是需要成本、時間和精力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