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間的學習,可能需要付出1角4分錢的邊際成本。
在“邊際”上尋找“均衡點”
一件“好東西”的最優均衡量究竟應該是多少?如果看電視是一件“好東西”,那麼看電視的適度時間應該是多少?如果炸面圈是“好東西”,那麼應該吃多少個炸面圈才恰到好處呢?如果打棒球是一件“好東西”,那麼打多長時間的棒球才算適可而止呢?……
對於這樣一系列問題,經濟學家回答說:任何一件東西的最佳均衡量,都是當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的那個消費量。換句話說,如果邊際收益恰好等於邊際成本,那麼這個時候的消費量一點也不多、一點也不少,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在這個消費量上停下來,就叫“適可而止”。
為了更好地理解問題,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假設你現在已經在電視機前坐了76分鐘,目不轉睛地觀看著棒球比賽,現在要讓你做出決定,是繼續看下去呢還是關掉電視機?你如果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那麼你就會這樣琢磨問題:我再看下去,邊際收益是大於還是小於邊際成本呢?如果你覺得是“大於”,那你就會選擇繼續看下去;如果你回答是“小於”,你就會減少看電視的時間(少於76分鐘,比如說70分鐘、60分鐘,等等);如果你覺得既不“大於”也不“小於”,二者正好“相等”,那麼你肯定就會在此停下來,不會選擇再繼續看下去。這樣,76分鐘就是你看電視的最優均衡時間。
最好不要棒擊自己的腦袋
儘管絕大多數活動有成本也會有收益,但有些活動似乎並非如此。比如,一個人用棒槌敲打自己的腦袋,似乎只有“成本”,很難說有什麼“收益”(除非他想以此讓別人誤以為他是個傻子)。顯然,這是一項零收益但有成本的活動。
那麼,用棒槌敲打自己腦袋這件事,是不是也有一個“最優均衡次數”的選擇問題呢?是敲打三下最佳呢,還是隻擊打一下就停止,或者一下也不敲擊(零次)?很顯然,如果按照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原則,正確的答案是零次。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2章 凡事都應適可而止(3)
回想一下,一個人繼續從事一項活動,其前提條件是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在這個棒打腦袋的例子中,由於只有成本而無收益,也就是說,成本大於零,收益為零,在這種情況下,邊際收益絕不會大於邊際成本。所以,用棒槌敲打自己腦袋的最優均衡量自然應該是零,即最佳選擇答案是:你最好不要敲打自己的腦袋!
怎樣協商打網球的時間
一些活動,例如,觀看棒球比賽,或者用棒槌敲打自己的腦袋,可以一個人自己說了算。但是,其他很多活動,比如網球運動,則需要與他人合作才能完成。
假設,約翰和蘇西在一起打網球。對於約翰來說,這項活動收益與成本並存,其收益就是從中獲得樂趣並強身健體,成本就是因打網球而不得不放棄參與其他活動(如讀書等)所帶來的損失。同樣地,對於蘇西而言也是這樣。
那麼,對於約翰和蘇西來說,他們打網球的最優均衡時間量是否相同呢?我們知道只要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無論是約翰還是蘇西都願意繼續打網球,當二者相同時,他們就會停止這項活動。但是,他們各自的最佳時間是不一樣的,假設約翰的最優均衡時間量是60分鐘,而蘇西最優均衡時間量是40分鐘。換句話說,打網球的最佳時間量,約翰比蘇西的要長20分鐘。
在此,我們會感到奇怪:為什麼蘇西願意打網球的時間要比約翰少?這是因為他們二人打網球的收益和成本有差異,否則的話,他們願意打網球的適度時間肯定會相同。但事實上,蘇西想打網球的時間要更短一些,這或許是因為她打網球的收益要比約翰低,或者是由於她打網球的成本要比約翰高,或者是兩者都有,總之,相對低的收益或高的成本是蘇西不願意多打網球的基本原因。
現在,假設從開始打球起,40分鐘已經過去了,這時,蘇西不想再打球了,但約翰還想繼續打一會兒。如果現在停止打球,約翰將比預期均衡點提前20分鐘結束。那麼,為了儘量延長打球時間,約翰可能會做些什麼呢?他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提高蘇西打網球的收益,二是降低她打網球的成本。我們從二人的談話中或許能夠聽出點意思來:
蘇西:我們最好別打了,我真得該走了。
約翰:你要去哪兒?
蘇西:我得到圖書館去,為西班牙文學課程準備一篇論文。[蘇西其實是在告訴約翰她繼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