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為了揭開人類遺傳的秘密,解讀全部密碼的工作已經開始,這是一個極其艱苦的工作,美國政府每年撥出200億美元的專款從事這項研究,計劃10~20年完成。其工作量相當於把所有亞洲人都排成一排,然後一個人一個人地去打招呼……
致癌物與DNA結合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以空氣中的苯並芘為例,苯並芘與一個G結合後,這個G就變成了A,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變化,卻可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這個小小的變化就是基因突變,就是癌細胞誕生的搖籃。
為了通俗地解釋“基因突變”,醫師錢君在翻譯日本醫學家黑木登志夫的書時借用《三字經》作比。他翻譯道:因為三字經正好是每三個字一個意思,與DNA暗碼決定一個氨基酸十分相似,三字經是這樣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在這段詞,如果“初”字與苯並芘發生了結合,結果原本的“初”字變成了“末”,於是就成了:人之末,性本善,性相近,刁相遠。這裡只是改變了一個字,就使整個意思發生幾乎是根本的變化,而在DNA上如果只是一個暗碼發生了改變,就叫基因的點突變。
另一種變化是苯並芘插入到了DNA中,由於苯並芘與暗碼G的大小接近,這樣DNA中就錯誤地加入了一個多餘的鹼基,使DNA的整個順序發生了變化,就成了:人之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樣,一篇好好的《三字經》就什麼思想也沒有了,這種基因突變,叫平移突變。
無論何種生物體都逃脫不了死亡。
長生不老就像一個美麗的肥皂泡,陽光與風都可以輕易地讓她破碎。
像一場夢。
然而有一種可以做到長生不老,那就是癌細胞。
1951年,霍普金斯大學附屬醫院的婦科門診來了一位黑人女性病人,她叫拉克斯,患的是宮頸癌,8個月後,她死了。
科學家把她的一個細胞培養下來,命名為拉克斯細胞。
正常細胞的死亡是隨時隨地的,培養的細胞其壽命也只有10個月。人的神經細胞是人體壽命最長的細胞,她也最終會隨著人的死亡而消逝,然而直到今天,已死去近五十年的拉克斯的細胞仍然活在試管中。
4
如果我們精心營構的未來工業世界意是這般圖景:天空昏暗、空氣汙濁、酸雨密佈、遍地垃圾,河流變成下水道,森林變成沙漠,癌症橫行……那麼,我們是選擇工業化,還是選擇環境?艱難的選擇之所以艱難,在於無論做何種選擇,我們都將付出巨大的代價;環境,是人們理解當代乃至未來社會的一把鑰匙;環境,是人類通向生活、健康與癌症奧秘之網路的神奇的鍵盤……
我們聽到有人在談論印度河,印度河流域。
那裡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4000年前,這裡氣候溼潤,農業發達,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然而過度的索取帶來生態的惡化,昔日的沃野變成了不毛之地,形成今天65萬平方公里的塔爾沙漠。
中國也不例外。古代的黃河流域曾是林木茂盛、富庶的地區,到商代時期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但如今,曾經孕育了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黃土高原卻是滿目荒涼,成為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考古學家與地質學家們,在黃土高原的腹地旬邑縣,近年來陸續發現並出土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古象化石等各類化石345件,從而驚喜地揭示了黃土高坡的遠古之謎:——1億年以前這裡是浩瀚的大海;300萬年前,這裡到處是茂密的森林及氣候溼潤的大草原。
而300萬年前的森林和草原離我們已經太遙遠。
在今天的黃土高坡上,除了時間以外,一切都被風化了,我曾騎腳踏車幾百公里造訪山東境內的幾條有名的河流。京杭大運河。光府河。小清河。泗河。大汶河……
特別是我騎過大汶河的時候,我的心靈一陣陣地顫慄。歷史上的“汶河夕照”早已不見蹤影。在那近一公里寬的河道上流淌著的是幾縷繩索一樣的黑水。有一處寬的地方,則是泛起的白沫達一尺高。我苦澀地想,這大概就是當代的“汶河奇觀”了。
在橋頭,我看見成群的男孩女孩在乾涸的河床上,在幾縷細小黑臭的水邊追逐玩耍。
我想他們遲早會明白:這就是他們從我們這一代繼承的一條死去的河。
當他們長大,當他們不得不為清水而奮鬥的時候,那則一定是在替我們還債,一定是在為我們贖罪了。
——我們的下一代要替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