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言》。巴黎的起義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專制王朝最後堡壘的巴士底獄,於是有了《人權宣言》。
這兩份宣言的基本內容和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民主的國家原則加上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權和人道義務。
雨果對於這兩樁大事件的評論是——“趕走民族的敵人只需十五天,而推翻一個封建王朝卻得用1500年。”
意思是——取得美國獨立戰爭決定性勝利的一役,是一場歷時15天的戰役;而在1500餘年中,法國人民發動了大大小小無數次起義,才徹底推翻了封建王朝。
沒有確鑿的根據可以證明——沒有法國的革命,就一定沒有後來俄國的革命,就一定沒有後來中國的革命,就一定沒有後來發生在許多國家裡的無產階級革命……
沒有確鑿的根據可以證明——沒有《人權宣言》,就沒有後來的《共產黨宣言》……
但有確鑿的根據可以證明——沒有巴黎公社,就沒有後來在世界各地不脛而走的一個驚心動魄的詞彙——“革命”……
但有確鑿的根據可以證明——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羅伯斯庇爾、馬拉、巴貝夫這樣一些法國知識分子,與“革命”有著生死與共的關係。在伏爾泰、盧梭之前,人類歷史上沒有什麼“革命”,只有起義、造反、暴動而已。在孟德斯鳩之前,王權即國家。在羅伯斯庇爾、馬拉、巴貝夫之前,世上沒有“革命者”……
雨果是他們的信徒。
是詩人和作家的雨果,也具有繪畫的天分。他曾創作過兩幅油畫——《風暴中的大樹》和《我的命運》。
在《九三年》中,雨果透過郭文這一共和國聯軍司令官之口,說出了他對“革命”的感受——病朽的大樹將在風暴中倒下,常青之樹將在風暴中生長。新世界誕生以前,清掃是必要的。這是一種要靠流血和犧牲來進行的《工作》,一種偉大的“工作”……
而《我的命運》,畫的是一隻被海浪拱起的帆船;看起來,它隨時都會“粉身碎骨”。
雨果是早有準備接受更兇險的命運的……
“革命”是有潛伏期的;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歐洲動盪不安……
閔采爾在德國領導了農民起義,因此遭受酷刑之後被砍頭……
相應的,革命國人民斬下了查理一世的頭……
而美國獨立了。
《獨立宣言》的基本思想,其實便是伏爾泰和盧梭“天賦人權”的思想……
正是——我家長花他家開。
這對於飽受封建專制之苦的法國人,是一種刺激……
於是——
1789年7月14日,法國巴黎的起義人民推翻了王權的專制統治。但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們暗中庇護著國王……
1792年8月9日,巴黎民眾又舉行了起義,掠走了路易十六國王,並將其囚禁……
9月21日,由###產生的國民公會開幕,透過了廢除君主立憲制的議案,宣佈法西蘭第一共和國成立……
其後,路易十六國王和他的王后被推上了斷頭臺……
先後被斷頭臺斬下頭顱的還有王室的其他成員,以及企圖營救國王和王后的保王黨勇士。
是的,那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保王黨分子,他們也是完全當得起“勇士”二字的。他們站立在斷頭臺上視死如歸,一齊高呼“國王萬歲”……
根據《法國革命史》一書的記載,成千上萬圍觀的民眾霎時肅靜。
勇敢是不分階級的。
每一個階級都有自己的勇士。
第一共和國將國王和王后斬首的做法,使整個歐洲震驚。這反而激怒了保王黨殘餘勢力,在英國等外國干涉軍的支援之下,各地保王黨糾集殘軍,發動暴亂,對革命實行血腥報復。並且,他們決定攻佔巴黎。而共和國的軍隊中,也一再有高階將領叛變或預謀叛變。在巴黎,執政的一派叫“吉倫特派”,他們多由資產階級人士和貴族民主人士組成。他們對於激進的革命開始心生厭煩,打算裡應外合。於是巴黎民眾發動了第三次起義,推翻了“吉倫特派”,將自己更信任的雅各賓派選舉為“領導核心”。這是由平民知識分子組成的政治派別,他們倒是對民眾的一次次暴力色彩的起義習以為常了。
雅各賓派臨危受命號召人民,任派將領,指揮軍隊,擊退敵人,肅清內奸,挽救和保衛共和國……
這就是法國的1793年。
這就是雨果的《九三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