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相比之下,人們對酒還是比較容易認可的,在歐洲尤其是德國,人家甚至有啤酒節,他們把啤酒稱作“液體面包”。許多女性在工作後也會逐步改變自己的看法,覺得自己的男友或老公平時可以稍微喝點兒酒,只要不過量,也沒什麼問題。不過,她們認為煙是絕對不能抽的,有百害而無一利。
問題在於,你真覺得抽菸的男人都不知道“吸菸有害健康”這句話嗎?
事實上,在全世界都沒幾個說煙好話的,當然,香菸代言人除外。美國以前拍過一部很有意思的電話,叫《感謝你吸菸》,就是講一個香菸代言人的故事,講他如何說煙的好話,如何遊說各方人士抽菸的。不過,這也只是一個略顯誇張的喜劇。可以說,絕大多數人都知道抽菸不好,但他們為什麼還要抽呢?
在我看來,煙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日常交往中的一個潤滑劑,抽菸是跟人打交道的一種方式。它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禮儀。在中國,給人遞煙,就像在西方跟人握手一樣稀鬆平常。在一些地方,見面不給人遞煙,極可能被當成“沒禮貌”、“不懂事”,尤其是在對方知道你有抽菸的情況下。
我以前也不抽菸,但是參加工作之後就開始抽了,不過,不需要應酬的時候通常也不抽。為了抽菸這件事,以前的同事還跟我鬧了個誤會。
我以前在一家文化單位上班,光編輯就有十幾個,但只有我一個人抽菸。大家都知道,文科班、文科院校向來是女生居多,其實工作後也是如此,文化單位裡通常是女同事佔“主流”,我原先待的那家單位就這樣。幾個部門主任是男的,不過也不抽菸。
不懂禮儀,你就會漏掉許多情報(2)
後來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個同事結婚,給大家發喜糖、喜煙,發到編輯部時,那些人都不抽菸,那些男編輯、部門主任們拿著兩包喜煙很是發愁,不知怎麼處理才好。後來,不知哪個同事說我抽菸,提議把煙給我。這下好了,我一下子收到好幾包喜煙。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更有意思了,接著又有兩個同事結婚,也都發喜煙,結果這些煙又無一例外地到了我這兒。結果足足有一個月,我就光抽別人的喜煙了。
不過,這件事也有讓我鬱悶的地方,後來我到別的部門去,很多人就會露出一副詫異的樣子,好像抽菸是件十分見不得人的事情。有位女同事甚至說:平時看你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沒想到竟然是個大煙鬼,以前都不知道!
言下之意,抽菸是件壞事,而且是件大壞事。
其實,我也是有“苦衷”的。比如說一開始給客戶遞煙,人家點了,但是你不點,人家就不會再抽第二根了。哪怕你說:“我不介意的,你抽吧!”他也不會再抽了。因為抽菸就跟喝酒一樣,也是要有伴兒的。有人滴酒不沾,然後請你喝酒,你覺得你會喝得痛快嗎?所以你請別人抽菸,而你不煙,一下子就“見外”了,這也會無形中加深你與客戶之間的隔閡。
當然,我並不鼓勵大家抽菸,只是提醒你一下,如果你需要打交道的人中有不少是抽菸的,那你最好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兒。至於抽不抽,全在於你。沒事的話,還是不抽為妙。
那麼,抽菸有沒有好處呢?
就拿我來說吧。因為抽菸,我跟很多搞營銷的同事很熟(他們可個個都是“菸酒僧”),時間一長,我就比其他編輯知道更多的資訊。有時候,我甚至比一些編輯部的編輯還了解他們業務的情況,而獲知這些重要資訊就是在他們深惡痛絕的抽菸行為中完成的。
就像我之前說的,在現實生活中,抽菸只是一種潤滑劑,一種交際的方式,不要把它想得太壞。通常情況是,工作累了,幾個同事打聲招呼:走,去外面抽根菸!然後三五個人走到走廊裡,點上一根菸,閒聊三四分鐘,再回到各自的崗位上繼續忙活。
整個過程時間不長,但恰恰是這三四分鐘發揮了巨大的交流作用。比如說,你想了解某個資料或一些流程,你打電話到別的部門,對方可能正忙或者不方便說,但是在閒聊的時候,大家就不會有那麼多戒備心理了。有時候,人家發發牢騷,說的可能就是你最為關心的事情!
時間一長,單位就會形成一個以吸菸人群為主的交際圈子,彼此的關係比跟別的同事要好一些。如果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幫人正抽著煙閒聊,忽然走來一個不抽菸的同事,那大家就會不吭聲,等他走過去了再說話。要是走過來的也是個抽菸的,那大家就會有說有笑地歡迎他,甚至遞根菸過去。
這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