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表現出色。但在當時及以後的中國人看來,“華勇營”士兵身為中國人,卻加入侵略軍,又對同胞作戰,已可列入“漢奸”陣營。他們之存在,自然被視為中國人的恥辱。因此,中國檔案材料對這段歷史表述極少。筆者查閱了威海市政協科教文史委員會編寫的《英國租佔威海衛三十二年》一書(1998年出版),卻發現,儘管全書對威海衛租借歷史的描述不厭其詳,大量論及英軍*當地人反抗鬥爭事蹟,卻無一字提及“華勇營”,全以“英軍”一詞含糊帶過。這也折射國人對待歷史的特殊心態。“華勇營”的歷史未遭湮沒,一方面是因為英國軍史檔案記錄齊全,更重要的原因,是英軍軍官巴恩斯(Arthur Barnes)出版了一本重要的*《華勇營出軍志》,儲存了該團在1900年3月至10月間所有活動的細節。
巴恩斯簡介
本書作者巴恩斯(Arthur Alison Stuart Barnes;1867~1937)出生於印度喀什米爾。1885年至1886年在皇家陸軍學院學習,畢業後授中尉銜,分派到維爾特郡團(Wiltshire Regiment)第二連,一直在印度和緬甸服役,並於1895年升任上尉。1898年,英國租借威海衛後,他被陸軍選派來華,協助組建威海衛的中國團(華勇營)。在華期間,他隨該團*威海衛民眾的起義,參與了天津解圍。1900年,他率領該團的一個分遣隊開往北京,參與了攻陷北京之戰。他因“戰鬥勇敢”,獲得“中國勳章”。1906年,他被升為少校,並調任上海萬國商團司令,任職時間長達七年。一戰爆發後,巴恩斯被調回歐洲參戰,獲多種嘉獎。1937年,他在英國去世。
巴恩斯一生結過兩次婚,頭一次是1905年在山東芝罘(今煙臺)的聖安德魯教堂與Marguerite Weatherston小姐成親,次年,她不幸死於難產。巴恩斯後來再婚,新妻是Jeannie Prentice。
巴恩斯在“華勇營”服役期間,寫下了大量日記,後以日記內容為基礎,編撰成書,於1902年出版。巴恩斯的書,對“華勇營”讚不絕口。他在“引言”中說:“對中國團的壞話很多,但說話的人對情況一無所知,因此,本人不得不如實記錄該團1900年在華北執行任務時艱苦奮戰的實際經過,以正視聽,並使大家認識到,儘管華勇營剛剛組建,又是在異國軍官的指揮下,為了異國的事業,而與同胞、皇上及官兵開戰,但就他們自身而言,已經最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不應再到處散佈他們的壞話。”
《華勇營出軍志》
(Arthur Alison Stuart Barnes;On Active Service with The Chinese Regiment: A Record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First Chinese Regiment in North China from March to October ;London;1902)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八章 八國聯軍中的“華勇營” (3)
《華勇營出軍志》分為八個部分,標題分別為:威海衛出現的麻煩、天津周邊的戰鬥、天津陷落之後、開往北京、其他戰役、保衛交通線路。共三十三章。
據書中記載,“華勇營”成立後,先被用來*當地的抗英鬥爭。英國強租威海衛後,當地民眾時有反抗,常常舉行兩三千人的聚會,焚香豎旗,收集武器,意在驅趕英國人。1900年3月26日,“華勇營”事先獲得情報,得知有抗英*。包耳上校便率“華勇營”420人首次出擊,武裝驅散了一次抗英*,並逮捕了三人,收繳了各種土製武器。而據中國方面的歷史記載,該次*在姜南莊村,由崔壽山等組織。而*的情報,是“華勇營”士兵臥底獲得的。
隨後,在1900年5月5日,英國勘測劃界小組受當地民眾圍攻,英國皇家工程兵少校潘若思(Penrose)等人及護衛隊受襲,包耳上校又率“華勇營”兩個連出擊。此次衝突,英方多人受傷,“華勇營”毫不猶豫地向同胞開槍,打死中國村民二十多人。巴恩斯稱,這是華勇營第一次“浴血”。
同日,留守在道頭村的“華勇營”第四連被三千多村民包圍,此時一個當地老漢、“華勇營”一名士兵的父親,用扁擔擔著全部家當,跑到“華勇營”的陣地上,對自己兒子和其他士兵說,成千上萬的當地人決心要掃平這裡,趕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