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WN10、2002AA29、2003YN107和2004GU9。
它們真的是地球衛星嗎?不少天文學家會說不是。但它們又確實與那些從地球身邊一晃而過的小行星有所不同。和地球類似,它們繞太陽執行一圈也差不多要一年的時間(就像兩輛卡車以相同的速度在不同的跑道上行駛),時不時地,它們會非常接近地球併產生輕微的引力效應。
所以,不管你稱它們為“偽衛星”還是“類衛星”,或者是“伴小行星”,它們都是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們中的某些甚至所有成員可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形成更規則的軌道模式。
太陽系有多少顆行星?
9顆肯定是錯誤答案
答案也許是8顆,也許是10顆,還可能是21顆,一些人甚至會說是200萬顆!要等到國際天文###合會投票表決後,我們才會知道準確答案。
不會再有人認為冥王星是第九大行星了。即使最保守的天文學家都承認冥王星是文化意義上,而非科學意義上的行星(這實際上意味著科學家之所以沒讓冥王星降級,是為了避免給大眾帶來混亂)。
1930年被發現之初,發現者對它的性質並不甚瞭解,當時把它歸為“海外天體”,也就是位於海王星以外、在太陽系邊緣的天體。
冥王星比所有其他幾顆大行星都小很多,甚至比它們其中的7顆衛星都小。而且它也並不比它自己的衛星——卡戎大多少(它還有兩個以上更小的衛星)。冥王星的軌道是偏心軌道,並且和其他幾顆大行星不在同一平面上,而且它的物質組成也完全不同。
4顆離太陽較近的大行星都是中等大小並由岩石組成的;另外4顆則是氣態巨行星。冥王星只是一個很小的冰態球體——它只是位於太陽系邊緣組成柯伊伯帶全稱為艾吉沃斯柯伊伯帶,它位於太陽系的盡頭,其名稱源於荷蘭裔美籍天文學家柯伊伯。柯伊伯帶位於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太陽系邊緣地帶,其中充滿了微小冰封的物體,它們是原始太陽星雲的殘留物,也是短週期彗星的來源地。的60000多個極小的、類彗星天體中的一個。
所有這些小型行星天體(包括小行星、海外天體和許多分類更細的天體)都被稱為小行星。已經有330795顆小行星記錄在案,每個月基本上都有5000顆新的小行星被發現,據估計也許有大約200萬顆這樣的直徑超過1000米的天體。它們大部分都非常小而不可能被稱為行星,但其中有12顆與冥王星不相上下。
其中2005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就是大名鼎鼎的2003UB313,事實上,它真的比冥王星大。其他的比如賽德娜(Sedna)、奧庫斯(Orcus)和誇奧爾(Quaoar)也和冥王星的星體尺度相差不遠。
所以很可能我們會將太陽系歸結為兩大部分:8大行星系統及包括冥王星和新發現的那些小行星在內的柯伊伯帶系統。
這種改變並不是史無前例的。穀神星是最大的小行星,自從1801年發現就被認為是第十顆大行星,直到1850年後才被降級為小行星。
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召開的第26屆國際天文###合會會議上,表決透過了“太陽系行星定義”的決議,將太陽系行星分為三類:八顆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矮行星(冥王星、賽德娜、2003UB313、穀神星都被歸類為矮行星),太陽系小天體(包括目前絕大多數小行星、海外天體、彗星和其他小天體)。2006年9月13日,國際天文###合會釋出公告將2003UB313命名為“鬩神星”(Eris),同時也給予冥王星一個小行星編號:134340號。冥王星再也不能被稱作“行星”了,只是一顆“矮行星”。——譯者注
怎樣穿越“恐怖的”小行星帶?
別害怕,請一直睜著眼睛,實際上你是不太可能被任何東西撞到的
和你在某些劣質科幻電影裡看到的情況不同,小行星帶其實是相當荒涼的區域。雖然與太空中其他地方相比也算是繁華了,可是依然“地廣星稀”。
一般來說,較大的小行星(能夠對宇宙飛船造成較嚴重損傷)之間的間距大約有200萬千米。
儘管有些小行星成群地集結在了一起(稱為“小行星族”,它們是由較大的天體於近期形成的),但運用一定的策略穿過這樣的小行星帶也不是太難。事實上,哪怕你隨便挑選一條路線,能看到一顆小行星,就算得上是走運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