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戰的勝利,是法蘭西革命軍隊對封建君主國家聯盟的第一次勝利。法國士兵的高昂鬥志對戰鬥的最終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以自由的名義 18世紀末的法蘭西共和國,是一個由革命理想主義催生的政權。法國革命軍由法國革命政府招募、組建,並參加過多場征戰。1792年,一名法國軍人在蓬圖瓦茲喊出〃自由、平等、博愛,否則去死!〃的口號,清晰地表明革命已經深入人心,任何革命的反對者都將被視作敵人來對待。
革命意味著與舊制度的徹底決裂。在革命政府統治期間,過去的僱傭兵也換上了〃國民士兵〃的頭銜,並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衛士。法國革命軍的一名炮兵曾在1793年寫道:〃我對祖國的敵人毫無憐憫,他們應該流血,而且還要繼續流血!我要為我的兄弟們所流的鮮血報仇,那些反革命就該死在革命者手中。〃復仇和製造恐怖已成為這些士兵的直接動力,接著他們又會去喚醒那些置身於政治之外的同伴們,直到整個國家都處於無法遏止的憤怒之中。
滴血的九月 革命使法國與歐洲其他君主制國家形成了對立。1792年8月,普魯士、奧地利及其他幾個君主制國家組成盟軍入侵法國,企圖對那些叫囂著推翻君主制、砍掉國王腦袋的巴黎市民實施###。憤怒的巴黎民眾聞訊後突襲了杜伊勒利宮,並把皇室成員投入監獄。恐懼和憤怒同時充斥著巴黎的大街小巷,煽 動民心的政治家認為〃攘外必先安內〃…… 必須先清除內部的反動者(自我清洗在狂熱的革命時代屢見不鮮)。
當凡爾登的城市防護要塞落入普魯士軍隊的控制時,革命者的憤怒再次升級,一股腦地發洩在囚犯身上,1000多名政客和罪犯被送上了斷頭臺,這一事件被歷史稱為〃九月大屠殺〃。狂熱的激情四處瀰漫,導致巴黎政府對戰勝入侵之敵的信心大增。
愚蠢的探馬 事實上,奧地利未能派出原先期望的那麼多兵力入侵法國,而普魯士軍隊也只有8萬人……這僅是聯軍司令布倫瑞克所期望的人數的一半。開戰後,這一數目還在繼續減少。聯軍的長驅直入令法軍驚慌失措,迪穆裡耶將軍開始設法控制混亂局面,把他的軍隊從與比利時接壤的北部邊境調到了南部的色當,以避免法國防禦力量進一步消耗。從地形上來看,迪穆裡耶在叢林地區南部佔據了一個易於攻守的位置……阿爾貢叢林,在法國軍隊與普魯士軍隊之間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布倫瑞克對是否該穿過阿爾貢繼續前進躊躇不已,這讓迪穆裡耶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吸收了由凱勒曼將軍指揮的25000名援兵,使整體兵力增至萬人,超過了布倫瑞克直接指揮的萬士兵。布倫瑞克原計劃與奧地利軍隊在北部會師後再發起進攻,然而他聽信了迪穆裡耶正在撤退的錯誤情報,並試圖前往沙隆切斷法軍撤退路線,迫使法軍在瓦爾密村附近開戰。
威風的高盧雄雞 不等布倫瑞克的先頭部隊在濃霧中向法軍靠近,駐紮在耶倫山上的凱勒曼援兵已經發覺了普魯士軍隊的突襲,法國炮兵隨即展開了密集的攻勢。雙方互用炮攻,卻都未取得決定性的突破。霧氣與硝煙漸漸消散後,布倫瑞克決定把他的主力部隊部署在瓦爾密對面。對普魯士軍隊來說,情況不容樂觀,處於有利位置的法軍並不像情報中說的那樣急於離開戰場,而且,法軍也並非像布倫瑞克所預想的那樣,是一群毫無組織紀律性的烏合之眾。
儘管如此,布倫瑞克仍命令其部下繼續進軍。大敵當前,凱勒曼戴好彆著革命徽章的帽子,拿起刀劍,振臂高呼:〃國家萬歲!〃一時間群情激奮,士兵們隨即狂熱地吼叫著:〃法國萬歲!將軍萬歲!〃法國人的高昂士氣使布倫瑞克慌了神,急忙停止前進。雙方炮兵再次駁火。布倫瑞克進退兩難,決定撤退。夜幕降臨,法國士兵獲悉強大的入侵者已被擊退,便歡欣鼓舞地離開了戰場。
開山之舉 這是一場非同凡響的〃勝利〃。這場戰爭造成的人員傷亡並不大,持續時間也並不長,卻在世界戰爭史上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它證明戰鬥精神和高昂鬥志有時會成為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甚至比日常訓練或武器更重要。
瓦爾密一役是法蘭西革命軍隊對封建君主國家聯盟的第一次勝利,它把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后安託瓦內特相繼送上了斷頭臺,從而使法國革命者更加堅定了脫離君主制的決心,成為法國人民爭取祖國自由的象徵。
但是,受精神力量鼓舞的軍隊,在武裝對抗中雖然在士氣上佔有優勢,但這並不是說,它能使法國在後來參與的所有戰鬥中都取得勝利。羅克哈德,普魯士在瓦爾密的軍事觀察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