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第3/4 頁)
。”
“當不得都護如此盛讚!”杜環趕忙說道:“某隻是覺得華夏雖大,卻未必一定是天下之中心。極西之地,似乎還有廣袤無邊的土地和國家。我們不能固步自封、坐井觀天。”
王霨見杜環有如此超越時代的見知,不禁暗暗感嘆道:“杜判官在唐代就能突破中華中心論的侷限,做到開眼看世界,實在是難能可貴!”
前世關注唐史時,王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帝王將相之上,對杜環的經歷並不熟悉。他並不清楚,若按照原有的時空發展,杜環會在天寶十載(751年)被高仙芝徵調到安西都護府,並隨軍參加了怛羅斯之戰。
高仙芝敗於艾布?穆斯里姆後,杜環成為大食人的戰俘。因其會大食語,並見識不凡,為大食人所重視,避免了淪為奴隸的尷尬。
其後十一年間,杜環在黑衣大食國內生活和遊歷,先後抵達西亞、北非等地,直到寶應初年(762年)才乘商船回到廣州,重歸大唐。
回到長安後,杜環將多年所記載的遊記整理彙編,寫了《經行記》一書,可惜之後失傳了。
惟其族叔杜佑編纂的《通典》(801年成書)中曾引用《經行記》1500餘字,才使後人得知,大唐之時,就曾有中國人遊歷過北非。而之後再有中國人抵達非洲,就是六百多年後,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時的事了。
但中國傳統史書記載的重點,一直聚焦在帝王將相的衣食起居和朝堂的明爭暗鬥上,對於杜環的經歷並不重視,最多不過順帶著提一筆。
因此,王霨並不知道,這位眼界開闊、才思敏捷的杜判官,本應該有如此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人生的經歷。當然,穿越者出現後,整個歷史的走向正在緩慢而堅定地偏離原有的軌道,杜環的人生軌跡,也將隨之而改變……
“大食東進,讓河中本已複雜的棋局更加紛亂不堪。前些年,漠北四分五裂,無力西顧。對弈河中者,大唐、吐蕃與大食也!”王正見順著方才的思路,
(本章未完,請翻頁)繼續說道:“因河中之地距離太遠,我軍無力長期駐紮,方扶植突騎施人,以之抵禦大食和吐蕃。後突騎施人野心漸萌,欲擺脫大唐羈縻;大食人藉機蠶食昭武、吐蕃步步緊逼小勃律。如此變局,導致我軍在河中陷入困境。聖人和政事堂為破此局,方有安西軍遠征小勃律、北庭軍圍攻碎葉城之舉,堵住了吐蕃北上河中之路,也消除了突騎施人兩面三刀的隱患。”
“可從目前的跡象看,回紇人也躍躍欲試,試圖成為對弈者啊!河中這盤亂棋,只會更加難下!”王霨此刻已完全跟上了王正見的思路,試著說出自己的思考。
王正見讚許地點了點頭,鼓勵王霨繼續說下去。
“遠征小勃律、圍攻突騎施,都是精妙之棋,卻無法扭轉大唐的根本劣勢。”王霨字斟句酌地說道。
“根本劣勢是什麼?”王正見虎目閃亮。
王霨回想著歷史上西域數次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的週期迴圈,鏗鏘有力地回道:“河中距離大唐腹心之地太遠,而大食、吐蕃和回紇卻近在尺咫、虎視眈眈。”
“只會紙上談兵、評頭論足可不行,霨兒,說說如何破局吧。”王正見甚是期待。
“短期之策,仿北庭、安西之例,開府建軍。長遠之計,移民實邊、弘揚華夏。”前世之時,王霨深知治理西域之艱辛繁重,也曾研究歷代治邊得失,試著思考過解決之道。
“如何吸引移民?何為弘揚華夏?”王正見繼續追問考校。
“移民之關鍵,在於以利誘之。聽杜判官言,內地土地兼併之風越演越烈,失地農戶四處逃荒、依附豪強,以致於府兵制無法維持。內地之民雖言故土難離,但若出。臺政令,凡舉家遷徙到河中者,每丁口可免費獲數十畝甚至數百畝土地,並減免前三年賦稅,必有大量失地之民和家資單薄的農戶,願意冒險一試。”王霨朗聲回道,語氣也越來越自信:“治邊首在得民,而民心所向,看似雜亂無章,其實有跡可尋。若能在河中大力宣揚華夏之德,全力推行教化之道,以文化而化四方萬民,則。民心可逐漸歸我。”
“小郎君之策與都護所思不謀而合啊!”杜環笑著讚道:“小郎君,大軍開拔之前,都護已命我起草一篇奏章,若此次西征順遂,就建議聖人在河中新設一節度使,並輔以軍屯和移民之策。”
“不過是未雨綢繆罷了。但如此打算,皆以西征獲勝為基。若西征不順,此皆水月鏡花,就無從談起了。”王正見淡淡道。
“西征能否順利,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