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頁)
郡,帶甲百萬,文官武將極多,今何不寫書遣人到彼求救?”
劉備道:“袁紹向與我未通往來,如今我又新破其弟,安肯相助?”
陳登道:“此間有一人與袁紹三世通家,若得其一書致袁紹,袁紹必來相助。”
劉備問道:“是何人?”
陳登道:“此人乃明公平日所折節敬禮者,何故忘之?”
劉備猛省道:“元龍莫非說的是鄭玄鄭康成先生?”
陳登笑道:“正是。”
劉備喜道:“我以前待之如師,我若親自去求,必得其手書。若有此人一紙書信,袁紹必將出兵,我無憂矣!”
賈仁祿笑道:“哈哈,袁紹肯出兵不一定肯盡力,加之袁紹優柔寡斷,有謀不行,如何勝得過曹操。”
劉備問道:“仁祿有何高見?”
賈仁祿道:“我之所以要搞傳國璽就是為了此時。如今明公便可將得到傳國璽的訊息,遍告天下。”
劉備大驚失色,道:“傳國璽乃重寶,我們既得之,便當隱秘其事。若天下諸侯俱知此事,便要來明搶暗奪,我等應接不暇,豈不要壞事?”
賈仁祿道:“其實有志奪玉璽的也就三家,一是袁紹,二是曹操,三是孫策。明公遣人分使袁、孫兩家。俱說明公得到玉璽,不敢私匿,欲將玉璽獻上,只因曹操勢大,欲來搶奪徐州,不便出獻。若二家能親提一旅,平滅曹操。雖明公亦當鞍前馬後,執鞭隨蹬,何況玉璽乎?如此袁、孫二家喜得玉璽,必將與曹操為敵。我們便可從中挑撥離間,坐觀成敗。”
劉備道:“曹操知玉璽在我處必親來搶奪,何以迎敵?”
賈仁祿道:“曹操領內不穩,不會速來。如今袁術方死,淮南民心未穩,未有歸屬。曹操必恐孫策奪得淮南,北向與他爭奪中原。必將調兵遣將,或德撫或力征,平定淮南民變,剷除袁術餘黨,安撫淮南人心。且他初平呂布,兵士將息未久,疲勞未復,不宜大舉出兵。所以他在短期之內不會有大的動作,明公大可放心。若我挑得孫、袁二家與曹操為敵,曹操應接不暇,如何還能親來。若明公仍不放心,我來時從宛城過,說得張繡抗曹,現可差人聯絡張繡,令他擺出攻伐許都的姿態,曹操便不敢輕舉妄動了。”
劉備點頭道:“仁祿之策甚妙。”
徐庶道:“袁、孫二家手下均有不少智謀之士,恐此計被人識破不得而行。”
賈仁祿道:“袁紹處可再加以鄭康成手書。袁紹手下四大謀士田豐、沮授、審配、郭圖。此四人分成兩黨,各不相和。其中田、沮二人一黨,料事如神。但只要田、沮二人贊成之事,郭、審二人必反對之,因此他們的軍議和吵架大會沒什麼區別。袁紹見謀臣打個二比二平,而自己想得玉璽,想聽鄭玄的話,如此一來就變成了三比二,袁紹必會出兵。至於孫策,他本身就想出兵以曹操爭中原,苦無良機耳,如今又能重得玉璽,何樂而不為?”
徐庶點頭道:“仁祿之謀我不及也。”
劉備笑道:“呵呵,就照仁祿之策行事。公祐你可出使袁紹,憲和你可出使孫策。你二人陳說時,需極其哀懇,細說不能立即獻上玉璽之情由,約以滅曹之後再行出獻。”
孫乾、簡雍二人同聲應道:“明公放心,我等理會得。”
次日,劉備親至鄭玄處肯求書信。劉備原為徐州牧時對鄭玄甚是禮敬,鄭玄見到劉備時很是高興,聞言之後,欣然同意,作書一封,交與劉備。劉備得書之後,便交與孫乾。孫乾不敢耽誤,立即出城,取路直奔鄴郡而來。
這日孫乾來到鄴城,見到袁紹,獻上書信,道:“如今皇綱失統,諸侯亂政。曹操以削平亂世、興復漢室為名,實則懲其私慾,謀圖篡位。廢帝自立之心,已見於許田。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我主皇叔,漢室苗裔,不忍見正道陵遲。有心光復漢室,誅討國賊,奈何勢窮力薄,孤掌難鳴。今偶得傳國玉璽,不敢私藏,欲獻於袁公。奈何曹操勢大,不敢出獻。如今國家遭難,天子蒙塵,性命操於國賊之手。袁公四世三公,世受國恩,焉能袖手?袁公虎踞四州之地,帶甲百萬,振臂一呼,天下響應,豈獨我主?若袁公親提一旅,誅討國賊,我主當甘效犬馬,執鞭以為前驅。事成之後,便將傳國玉璽獻上。”
袁紹看了鄭玄書信,再聽得孫乾這番話,喜形於色,道:“玄德攻滅我弟,我本不當相助。但既有鄭尚書之命,公祐又以大義見責,我不敢不往救。”
田豐道:“明公勿聽,此劉備之計,欲誘我出兵,他好坐觀成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