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第2/4 頁)
兵。同他一起去的是他當時那厲害的班長馬克斯·阿曼'現在已成了擁有百萬財富的納粹出版商'。 他對戰爭的未來發展,特別是怎樣繼續對英作戰,似乎並不怎麼關心,也許只是因為他認為這件小事已經解決,因為現在是英國恢復“理智”而求和的時候了。
希特勒直到6 月29日才回到他在坦能堡新建立的大本營去,它坐落在“黑色森林”中的弗洛伊登斯塔特西面。第二天,他又回到現實中來,閱讀了約德爾所寫的關於下一步怎麼辦的報告,反覆思考著問題。這個報告的題目是《繼續對英作戰》。雖然約德爾對希特勒的天才的盲信,在最高統帥部中僅次於以特爾;但在他一人獨自思考問題的時候,他往往是一個精明的戰略家,但是他現在卻和最高統帥部中的一般看法一樣,認為戰爭已經贏定了,差不多要結束了。如果英國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那必須要再用一點武力來提醒它。為了“圍困”英國,他在報告中建議採取3個步驟:加強德國空軍和海軍對英國船舶、倉庫、工廠和皇家空軍的打擊:“在居民集中的地方,進行恐怖轟炸”:“部隊登陸,以佔領英國為目的”。
約德爾認為,“對英國空軍的作戰應當佔最優先的地位”。但是他認為,就整個來說,進攻英國空軍也如其他方面的進攻一樣,進行起來不會有什麼困難。
食品供應標準的不斷降低,加上宣傳影響和宣佈作為報復手段的定期恐怖轟炸,將麻痺並最後瓦解人民的抗戰意志,從而強迫他們的政府投降。
至於登陸,只能在德國獲得制空權以後才可考慮。因此,登陸決不能以軍事征服英國為目的,這一個任務可以交給空軍和海軍。登陸的目的,母寧說是對經濟上己經陷於癱瘓再也沒有能力進行空戰的英國進行致命的打擊' Todesstoss' ,如果認為這是必需的話。
但是,約德爾也認為,所有這些或許都是不必要的。
'761' 因為英國打下去再也不是為了取得勝利,而只不過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屬地和世界威望。因此,根據各種情況判斷,它在看到現在還可以用相對較小的代價就能夠保持它們的時候,它一定會同意和平解決。
這也是希特勒的想法,他於是立即準備在國會作和平演說。與此同時,正如前面所說,他也命令'7月2 日' 制定一些登陸的初步計劃,到7 月16日,當倫敦沒有作出什麼“理智”的答覆時,他就發出關於“海獅計劃”的十六號指令。經過了6 個多星期的遲疑以後,他終於決定“如有必要”就進攻英國。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終於開始明白' 但時間已晚' ,這一場大戰不是沒有危險的,要取得勝利,全靠空軍和海軍能否勝過遠佔優勢的英國海軍和不可輕視的敵人空軍而為陸軍開道。
“海獅”是一個認真的計劃嗎?當初是認真地要求貫徹執行嗎?
直到今天還有許多人作這樣的懷疑。而他們的這種意見,也由於德國將領在戰後的齊聲否認而顯得有力起來。當時指揮這次入侵的倫斯德,在1945年對盟國的提審人員說:入侵英國的計劃完全是胡來,因為沒有足夠的船隻……我們把整個事情看作是開玩笑,因為我們的海軍沒有力量掩護渡海或運輸增援部隊,入侵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海軍失敗了,空軍也沒有能力擔當起這些任務……我總是十分懷疑這整個事情……我覺得元首從來沒有真的要打算入侵英國。他根本沒有過足夠的勇氣……他肯定希望英國會求和……
倫斯德的作戰處長勃魯門特里特在戰後也曾向利德爾·哈特表示過同樣的看法。他說,“我們彼此談論到它' “海獅”' 的時候,把它當作是一種虛張聲勢”。
這年8 月中旬,我自己曾在英吉利海峽度過了幾天,從安特衛普到布倫,來來去去尋找入侵部隊。8 月15日,在加萊和格里斯一尼茲角,我們看見幾群德國轟炸機和戰鬥機透過海峽上空,向英國飛去,後來才知道它們是進行第一次大規模空襲。雖然空軍顯然是在全力出動,但後方缺乏船隻,尤其在港口、運河和內河都缺乏駁船。這就給我一個印象:德國的確是在虛張聲勢。就我所知,他們根本沒有運送軍隊渡過海峽的工具。
但是一個採訪記者在一場戰爭中,是看不到多少東西的。現在我們知道德國人到9 月1 日才開始把準備入侵的艦隊集中起來。至於將領們,任何一個讀過他們的口供或在紐倫堡審判中聽'762' 過他們受盤詰的人,都知道對他們戰後的證詞是要打折扣來聽的。人的記憶力到底是很靠不住的,德國將領們也不例外。同時,他們還有許多其他的打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