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1/4 頁)
他說服英布的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引為後人典範。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隨何這次九江之行吧。
隨何興匆匆來到九江後,英布命太宰(古代一般指大臣,在秦漢時指專管膳食和宴會的官員)招待他,自己避而不見。
一連三天過去了,隨何再也等不住了,他對負責接待他的太宰說話了。
他說我來這裡已經三天了,大王連見都不肯見我,他心裡分明是認為楚強漢弱,心裡很矛盾,不能做最後的決斷。但我既然來到了這裡,好歹也得見上一面吧,談的攏就談,談不攏就拉倒,這樣託著總不是辦法吧。
太宰只好向英布去請示,英布想想也有道理,既然如此,那就見面吧,在自己的地盤上,還怕誰不成?
於是,英布接見了漢朝特派使臣隨何一行,並在一間古色古香的大廳裡進行了面對面的會唔。
這次會唔充分展示了隨何“演講師”的風采,請大家注意隨何說話的技巧,堪稱精典。
“漢王派我到此,想看看大王近來貴體安康?”隨何的語氣很柔和,必要的客套還是要的。
“我一直好好的。”英布沒料到他已經在下套了,實話實說。
“那為什麼我到了大王這裡,大王卻託故不見呢?”隨何單刀直入。
“我最近很忙。”英布一臉難色。
“忙著與楚王親近?順便問一句,大王只與楚王親近,卻不與漢王親近這是為何?”隨何咄咄逼人。
“本王曾是楚王部下,這九江王亦是他分封於我的,我怎能不跟他親近?”英布的臉色有點凝重,卻並沒有動怒。
“你親近是假,想找個依託是真吧。”隨何說話太不“隨何”了。
“呃,那個……”英布張大了嘴。
“但具在下所知,你並不甘心真正實意歸於他。”隨何開始發威了。
隨後,他指出了英布對楚王不真心的兩點理由:
1、 當初項王親自帶兵去齊地“剿匪”時,按理說你應該親自帶兵去當先鋒,但當時你卻只撥了四千人馬就算把這件事打發了。
2、 不久前漢王帶領眾聯軍向彭城進發時,項王在齊地遠水解不了近渴,你離彭城最近,為什麼眼睜睜地看著彭城被破,而不發兵去救援呢?
這兩點“不相信的理由”說和英布無言以對。
隨何知道自己的話已擊中了敵人的最軟處,繼續往下攻。
“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你的不忠心,項羽自然會心中有數,一旦他遷怒於你,派兵來聲討你,到時候你只怕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英布此時已徹底變成了啞巴,隨何的話句句說到了他的心坎裡,但要徹底說服他,還得使出最猛烈的藥。
隨何知道最後要攻掉的也就是要消除英布潛意識裡的“楚強漢弱”觀點,讓他放心大膽的歸降漢王。於是,接著進行“個人表演”。
他說楚軍的強大隻是暫時的,而漢軍雖然較弱卻可以在楚漢相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他的話粗粗一看,似乎有點違背邏輯,漢軍為什麼能在劣勢中處於不敗之地呢?
隨何隨後便進行了解釋。
第一、漢王所佔的地裡位置很有利,漢中關中無不是易守難攻的交通要道,現屯兵滎陽佔據軍事要點,可以很輕鬆就阻止楚軍的西進。而楚軍攻漢勢必勞師動眾,一旦失利又沒有險峻的交勇要道可守。從這裡來看,漢王幾乎已立於不敗之地了。
第二、退一萬步來講,就算楚軍能打下漢軍的軍事重地滎陽,向西挺進,但其它各路諸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不得不聯合起來對付項羽,這樣他勝利了反而是禍害。
這兩點一分析後,他的精彩演說也接近了尾聲,最後他進行了總結性的發言:你是把自己託護給必勝的漢王,還是把自己託護給必敗的項王呢?
隨何演說一結束,英布抱以了熱烈的掌聲,他終於說話了:“我選擇,我喜歡!必勝的漢王。”
就在英布對漢王心動,正要採取實際行動時,這個時候事情突然峰迴路轉,項羽也派使者來了。
他的目標很明確,催促九江王英布助楚軍去攻漢。
這樣以來,在小小的九江,劉邦和項羽展開了人才爭奪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同樣充滿了火藥味。
只是這場人才爭奪戰還沒有打,項羽這一方就已經處於了下風。
原因有二:
1、 劉邦派出的使者隨何比項羽的使者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