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直到這封信送出,他們都瞞著不讓項羽知道。
為什麼要瞞著項羽呢?原因很簡單,章邯當初殺了他叔父,項羽對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在還沒有弄清章邯心裡的真實想法前,還是先瞞著項羽好。
這封信充分展示了陳餘作為“和平大使”的非凡才華。
信的開頭和我們現在寫信模式一樣,以拉家長開頭,什麼別來無羌別來有羌說了一大通,然後大筆一揮,涉入正題,開始講故事了。
首先從秦初的名將蒙恬說起,說他如何如何有功,又如何如何被趙高害死,然後故事的主角一下換成趙高了,說趙高如何如何的獨斷專行,又如何如何的指鹿為馬。直到最後,才說他(章邯)如何如何英勇,如何如何精忠報國……
這封信如果站在用現代文學角度來看,信中運用了大量修飾手法。歸納如下:
1、 對比:拿當年勞苦功的蒙恬來跟同樣勞苦功高的章邯來比,蒙恬最終落得個誣陷慘死的境地,那麼你章邯的結果會不會是一樣的呢?
2、 暗喻:把指鹿為馬的事作比喻,朝廷已被趙高獨攬大權,黑暗之極。如果此時再把鉅鹿比喻成“鹿”,那麼“馬”又是誰呢?
3、 誇張:章邯如果答應求和,他手下二十餘萬秦軍就可免遭生靈塗炭。一個秦軍上有父母下有妻兒,如果只算上最低的五個人,二十餘萬士兵就將影響一百萬人的命運啊。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啊。
章邯看完這封信,怔了良久,才把它交給了司馬欣。
這信要是朝遷知道了是要砍頭的,司馬欣此時已明白章邯心裡的真實想法了。
其實經過這一趟咸陽之行,他心裡也就早已產生了一個想法,只是一直還沒敢說而已。
看來,現在已不用再隱瞞了,他終於說出了五個字:答應請和吧。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九章:相逢一笑抿恩仇
(4)相逢一笑抿恩仇
經過一翻激烈的思想鬥爭後,章邯終於決定求和。
對於這個南征北戰,戎馬一生的亂世梟雄來說,做出這個決定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從當年的不敗到連敗,項羽已註定是他命中剋星。
既使這樣,他仍然沒有想過背叛過朝廷,此時如果朝廷能給他一點支援和安慰,他甚至毫無疑問可以和項羽繼續鬥下去。
然而,朝廷除了一封陣敘他剿匪不利督促他火速殲敵的詔書外,什麼都沒有。
趙高早已把秦二世玩弄於掌心。那麼他呢?
國已不國,勝了又如何,敗了又如何?他究竟是一顆被趙高任意擺佈的棋子罷了。
勝了得不到應有的萌封(極有可能因功高震主而被砍頭),敗了就是替罪羔羊死無葬身之地。
換句話說,無論勝負,他的命運可能都是一樣的。
哀莫大於死心,這一刻,章邯的心真的死了。
這是怎樣的朝廷,這是怎麼的悲哀?直到這時,他才明白為什麼這些年來革命的星星之火為什麼長久不息,就象“離離原上草,春風春又生”一樣,他剿滅了這裡,那裡又起來了,他巢滅了那裡,這裡又起來了,總之,儘管他當年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廣大人民群眾是不怕被砍頭的。
不革命活不下去,革命了還有一現生機,你說他們會選擇什麼呢?
秦朝已到了這種令人深惡痛絕的地步,那麼他這些年扮演的不正是鄶子手的角色嗎?
直到這一刻,他才發現自己無形中已雙手沾滿了漓淋的鮮血,他已範下了滔天大罪,等待他的將是後人的唾罵。
現在只有幫助廣大人們一起推翻這腐敗的朝廷,才能減輕自己的一點罪過。
章邯終於醒悟過來,雖然有點遲,但終究還有回頭是岸的機會。
他派出始成前往項羽營中求和。
聽說是來求和的,項羽火冒三丈,叔父的大仇未報,你倒好,眼下無路可走,居然來求和,白日做夢吧。
如果不是礙於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只怕始成就要血濺當場了。
第一次求和就這樣宣告流產了。
原因很簡單,項羽根本就不同意。
但陳餘范增卻心裡有了底,知道章邯那邊已搞定了,現在關鍵是如何搞定項羽了。
如果當面向項羽再進言求和的事,以項羽的牛脾氣,效果肯定不好。於是范增採取了“等”的戰略方針。
既然求和不成,那接下來雙方再開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