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的諸侯出現了。他們出現的真是及時啊。不到勝利這一刻堅決不現身。
到了項羽軍帳,他們個個伏地而拜,並稱願意聽從他的調遣,並主動把項羽的官職由“上將軍”提升為“諸侯上將軍”。
趙王在張耳的陪同下,亦來向項羽道謝,他不顧唐唐一國之王,埋頭就拜,嘴裡還象法術師一樣唸唸有詞,大概意思就是說項羽簡直就是自己的再生父母(說這句話時絲毫不顧他親生老父老母的感覺)。
然而項羽並沒有露出喜色,他的眼光悠遠而深長的望著無邊的蒼穹。一個聲音在心底響起。
章邯,看你往哪裡逃?納命來吧,我叔父的血仇該用血來嘗還了。
第九章:章邯進退兩難
接著更新,你獻的花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2)章邯進退兩難
“倘若信心沒有行為,我知道
它就像一棵沒有生命的樹;
故此信心與行為要一起增長,因為
分割的生命永不能被人認識;
人有靈魂有軀體,有手也有心,
神所連結的,人豈能分開?”
曾經在書中看到一個外國名人這樣一段對信心的詩歌,可惜我已記得不得他的名字了。
鉅鹿之戰失敗後,章邯的信心受到了前所末所有摧殘。他把軍隊駐在棘原(今河北平鄉)堡壘中堅守,不敢再和項羽交戰了。
項羽可不同意,他一心想要為叔父報仇,自然準備不息一切代價去強攻了。
這時候,偉大的范增同志站出來了。
對於年逾七旬的范增來說,少年時貧困潦倒(祖父世代為農),青年時流浪飄泊(戰國七雄戰火紛飛),中年時懷才不遇(此時他雖習得滿腹經綸,但天下已是大秦的天下了,他已無施展才華的空間),好不容易到了老年,他以為他的一生就將這樣碌碌無為的度過時,陳勝吳廣起義的革命春風卻吹遍了五湖四海,也吹醒了他壯志末酬的夢想。
一展才華的時候終於到了。於是,他不顧滿頭蒼蒼白髮,不顧年老體弱,不顧鄉里父老的嘲笑,毅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這裡,我們已經無法考證,范增是不是當時參加革命的最大年紀記錄的保持者。但誰都知道,范增這樣“老驥伏櫪”參加革命是沒有白費的,他的血最終也不是白流的,因為他的名字已經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參加革命,范增成了項梁手下的八千江東子弟中的一員,從最開始的默默無聞到遂漸出人投地,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才華和才能。
項梁也逐漸發現了范增是個人才,正要委以重任時,他自己卻“出師末捷身先死”(被章邯幹掉了),留下范增“常使英雄淚滿襟”。
項梁一死,項羽畢竟還有點嫩,項氏集團的大權已被楚懷王成功收回。范增的出頭似乎遙遙無期了。
然而,令人稍感意外的是,楚懷王在制定北伐計劃時,他並沒有忘記這位年白髮蒼蒼的老人,任命宋義為上將,任命項羽為次將,而任命他為末將。
一個將領的稱呼也許微不足道,但卻讓他的一生從此改變了。
自安陽目睹項羽刀劈宋義時,他看到了項羽的堅決和果斷,還有那種與生俱來的霸氣。
這不是一般地痞流氓的霸氣,而是一幅帝王將相的霸氣啊。
都說良禽擇木而棲,從這以後,范增終於找到了自己認為可以跟隨的名主了。
項羽從此成了他眼中的唯一。
在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中,他輔佐項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譜寫出一曲悲壯之歌。
此時,在鉅鹿之戰大勝之際,他站出來對項羽有話要說了。
他的話雖然不長,但直接教會了項羽兩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當然,范增為了加深項羽的印象,還對這個關鍵詞進行了特別的解釋。
他先是把章邯比喻成駱駝,然後把項羽比喻成馬,意思已經再明顯不過了。雖然這次章邯連吃敗戰,但手下還有二十多萬人馬,比起楚軍的人數來說,並不落後。
他這是叫項羽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形勢不要過於樂觀。
不過,聽了這個關鍵詞的項羽並不高興,顯然范增把自己比喻成馬他並不滿意。
好在范增見機快,及時補充說他就算是馬,也不是一匹普通的馬,而是一匹千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