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頁)
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心中的想法,那就是眼下劉邦被趕往交通閉塞的巴蜀地帶,以目前的形勢,只能委身於那裡韜光養晦,恃機再東山再起。
而他留在韓國,正好可以知曉外面的訊息,這樣既可以幫韓王做點事,又可以暗中幫助劉邦,可謂一舉兩得。
身在韓營心在漢。張良當時想,他以後的生活可能就要這樣過了。
聽說張良要走,劉邦一把眼屎一把淚的直流,那架式比死了老孃還悲傷。
張良不斷勸慰,說今日的分別只是為了來日更好的相聚。
兩人都依依不捨,大有生死情侶被活生生折散之痛徹心扉。
就這樣,張良送了劉邦一程又一程,直到褒中還沒有停下來之意。
這讓劉邦很感動,以至於後來他到了漢中,常常這樣感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張良送我情。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當然,張良這麼執著送劉邦,除了難捨心裡的依戀之情,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火燒棧道。
當張良告訴劉邦他的這個計劃時,劉邦原本陰沉的臉上這才稍稍舒展開來。隨後,他送了一個錦囊給劉邦,叮囑他只有等到東歸那一天才能開啟。
目送劉邦走遠後,張良叫人放火燒了劉邦身後的棧道。
燒燬棧道的目的是給項羽看,表示自絕迴路,並無東歸之心。
這和項羽當年北渡黃河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轍,只是前者是為了鼓舞士氣,英勇殺敵。後者是為了麻痺敵人,造出一種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架式。
從事後來看,張良畢竟是張良,他的計謀果然高明,很好的麻痺了項羽,使他的注意力從劉邦身上轉移到其它人身上去了。
火燒棧道,這給劉邦在蜀中磨刀霍霍操練兵馬準備東山再起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劉邦之所以能奪得天下,張良功不可沒。
難怪連劉邦後來又這樣感嘆:生我者父母,助我者張良也。(暈,劉邦最近老是愛感嘆嘛)
等張良燒光所有的棧道後,才到陽翟去等韓王的歸來。哪知他左等右等,等來的卻是韓王的噩訊。
原來項羽在得知張良送漢王送到褒中去了,以為他不打算回來了。
按照“綁票”的國際貫例,到了期限還沒達到綁匪的條件就會撕票了。項王一臉怨怒地看著可憐巴巴的韓王,對不住了,韓王同志,撕票的時候到了。
從此,張良只好領著一些韓國的散兵遊勇自力更生,過起了飄浮不定的流浪生活。
第十三章:蕭何月夜追韓信
(2)蕭何月夜追韓信
蕭何月夜追韓信這個故事很出名,在民間廣為流傳。
我小的時候倚在外婆的懷裡,那同樣是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就聽外公講過這個故事,我那時候聽的津津有味,小小的心靈第一次被外公的正義凜然的故事所吸引。
蕭何是什麼樣的人,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
當年劉邦還是整天無所適事東打西鬧的流氓時,蕭何就因為他一臉“龍相”而非常器重他,先是給他弄了個小小的幹部來當(推薦為泗水亭的亭長),後來又根據形式判斷追隨他參加了革命(斬白蛇起義)。
一個小小的鄉級幹部(亭長)後面總是跟著一個身份和地位都高很多的縣級幹部(縣衙門官吏),這讓當時很多人不理解。
其實這個世上很多事你不必去理解,你只要奈心看其後面的發展就是。
從一個小混混的流氓到小小的亭長,再到扯大旗拿大刀參加革命,然後因勢單力孤寄人籬下(項梁),再西征入關,最後成為一個實力僅次於項羽的漢王。
劉邦用自己的實力證明,隨追他的人沒錯。
一個人被髮跡後再去追隨,和這個人還沒有發跡前就能看出他巨有不凡的氣質和潛力然後才去追隨,這是有很大差別的。
正是因為蕭何的慧眼與眾不同,他入了關後,地位和身份也與眾不同。
他成了丞相,漢中大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漢中大丞相。
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所有的行正官吏都是由他來委派。
投之以梨報之以桃,蕭何當年的投資換回了豐厚的回報。
而蕭何也不負丞相一職。劉邦在破咸陽城時,別人都是去搶金銀珠寶錦羅綢緞,唯他對皇室裡的那些破書爛籍情有獨鍾,他的眼光就是不同啊,太高瞻遠矚了,似乎料定自己以後就是當丞相的料。
此時,他在咸陽收集的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