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959年美國版。',”方能取勝。英國也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中國軍隊的援助,就不可能保住緬甸,拱衛印度,英國在東方的殖民統治和利益將會徹底崩潰。美國也確信,動員中國的巨大人力是擊潰日本的最好辦法。因此,整個會議結束時,中英美三國締結了《共同防禦緬甸軍事協定》,正式結成三國軍事同盟。
綜上所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美、英三國戰略關係的形成,經歷了一個十分複雜而曲折的過程,三方從各自不同的利益出發,最終走到一個比較共同的立場上來,這對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尤其是亞太地區)的勝利,無疑是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後來的歷史發展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二中國戰區的建立與史迪威來華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迅速南進,大有一舉越過東印度群島、甚至推進到中東之勢。於是,美、英、荷、澳四國,以四國首寫字母為代表,匆忙成立了A、B、N、A戰區,這個戰區包括從孟加拉灣到澳大利亞這樣廣闊複雜的區域。
聖誕節下午,美英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上,馬歇爾提出對新成立的戰區必須實行統一指揮,由一個人來統率整個戰區的陸海空三軍。統一指揮原則提交美英首腦決定時,丘吉爾提出不同意見,認為遠東盟軍相隔甚遠,有些甚至超過1000英里,各國部隊應獨立行事,指揮官對最高統帥負責。但由於羅斯福的堅持,最後還是確定了統一指揮原則。統一原則透過後,12月29日,羅斯福提議由英國爵士韋維爾上將擔負著美、英、荷、澳戰區最高統帥。馬歇爾認為中國牽制了日軍主力三分之二以上,是抗擊日本陸軍的主戰場,堅持中國戰場的抗戰,對太平洋戰場有決定性意義。因此,他在徵得三軍參謀長同意以後,起草了一項關於建立中國戰區的備忘錄,交給羅斯福總統。備忘錄建議:“很清楚,目前在中國戰區最好也成立一個類似的合作國家作戰行動司令部。我們建議,這個戰區應包括緬甸的東北部以及泰國和印度支那的凡是合作國家部隊可能到達的地方。”羅斯福在“包括”的前面加上“最初”兩個字,並刪掉緬甸東北部,此外把所有“合作”都改成“聯合”,因為這一天正是聯合國家命名的日子'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第二編第210頁。'。
12月31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提議設立中國戰區,由蔣任總司令,指揮在華、越、泰等地盟軍'注:《蔣介石的外國高階參謀長——史迪威》第350頁,(美)麥克米倫出版公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翻譯版。'。1942年1月3日,在徵得蔣介石同意後,白宮宣告:茲英美兩國參謀總長之建議,及白宮總統與丘吉爾之條陳,並經荷蘭政府與各有關自治領政府之同意,爰特宣佈在西南太平洋區設立一統一指揮機構,該區所有陸海空三軍,悉由最高統帥指揮,羅總統建議並徵得各有關方面同意,韋維爾上將為總司令。蔣介石上將已能充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之職,指揮現在及將來在該區作戰之陸空軍,所轄區域包括越南、泰國及將來聯合國家部隊可能到達的地方。其統帥部之設計部分,將有英美代表參加工作'注:邁克爾·沙勒:《美國十字軍在中國》,(1938~1945)第333頁。'。
成立中國戰區,獲得了緬甸、馬來亞、泰國、荷印等國華僑支援。蔣介石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公告發表後,在他的元月份的反省錄中寫道:“自允我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之後,越南、泰國亦劃入本區內。國家之聲譽及地位,實為有史以來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虛名之害,能不戒懼乎哉。”'注:赫伯特·菲斯:《中國的糾葛》第17~18頁。美國新澤西州1953年版。'中國戰區的成立,說明中國遠東太平洋戰場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對於統一協調指揮各國在本戰區的軍事力量,貫徹實施反法西斯陣營的總體戰略,具有重大意義。之後,羅斯福又批准美國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關於成立中緬印戰區的決定,由史迪威擔任中緬印戰區司令,統帥中國、緬甸、印度的美國陸、空軍。1943年8月,在魁北克會議上,羅斯福、丘吉爾和美英參謀長聯席會議成立東南亞司令部,由英國海軍中將路易斯·蒙巴頓爵士擔任最高司令官,史迪威出任副司令官。
這樣,在亞洲大陸上,盟國一共建立了三個相互交叉的地理戰區和一個作戰區。東南亞司令部為美英的戰區,作戰範圍包括緬甸、錫蘭、蘇門答臘、馬來亞,但不包括印度。印度屬於印度司令部,由英將奧金萊克指揮。印度司令部對有英印師作戰的中東負責和遠東負責。中國戰區的作戰區域包括中、泰、越及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