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卡和加爾各答決議案。於是,宋子文緊急求見羅斯福,表示中國按卡薩布蘭卡會議和加爾各答會議精神,已在滇西集中精銳部隊,準備反攻北緬。如果英美放棄進攻南緬。中國也不願單獨進攻北緬。羅斯福回答道:對緬作戰,勢在必行,只是在計劃上作一些變動。由於英美準備西西里戰役,在印度洋都是舊軍艦,登陸作戰,必遭致大損失,但美國海軍一定會提供援助。羅斯福還表示將盡量說服丘吉爾,使中英美三國一致行動。宋子文將與羅斯福會談精神電告蔣介石後,蔣介石表示如英國放棄孟加拉灣配合作戰,中國將不參加即將開始的戰役。因為如無海軍作戰,中國供應線薄弱,趕不上日軍集中的速度,最後勢將面臨戰敗的危險。'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刊》譯稿第二輯,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52~53頁。'蔣介石還指示何應欽,在滇西集中部隊一事,不必急於進行。中美英反攻緬甸的安納吉姆方案就此擱置。
三叉戟會議:
1943年5月,英美軍隊在北非大舉進攻,佔領了北非沿海地區,為了協調戰略計劃,從5月12至25日,羅斯福和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了第三次會議,代號三叉戟。中印緬戰區指揮官也參加了這次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羅斯福和丘吉爾及其高階將領決定了登陸西西里島的“哈斯基”計劃,討論了開闢第二戰場問題和空襲德國問題。緬甸戰役和中國戰場問題也是討論的重要問題。中國代表宋子文、蔣介石的總參謀長史迪威、在華作戰的美第十四航空隊司令陳納德出席了會議。
會上,中國代表說明各次會議以來,中國政府已全力著手反攻,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已集結完畢,堅持要實行卡薩布蘭卡及加爾各答會議擬定的反攻緬甸的安納吉姆方案,受到英方的斷然拒絕。英國表示,在盟軍取得歐戰勝利之前,不能使用大部隊在緬甸發動攻勢。丘吉爾寧願繞過緬甸進攻馬來亞或蘇門答臘'注: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4卷第705頁。'也不願進攻緬甸。太平洋美國海軍總司令尼米茲上將認為,可以透過海戰取得戰勝日本的決定性勝利,而奪回緬甸並不十分必要,但馬歇爾與陸軍部卻不這樣認為,'注:舍伍德:《羅斯福與霍普金斯》紐約1948年版第773頁。'他們支援史迪威立刻實施反攻緬甸的意見。會議出現了僵持的局面。
由於英國的堅決反對,中國又極力地堅持原議,美國轉而採取折中態度。打通滇緬路,以曼德勒為前出的目標。為了滿足中國對物資的需求,美國還提議加速修建從印度阿薩姆到中國的公路,增加經駝峰航線空運的物資數量,堅定中國抗戰的信心。蔣介石堅決反對美國的提案,他在給宋子文的電報中指出:“倘反攻以佔領緬北至曼德勒為止,不特無補於中國戰場,且徒犧牲兵士,中國決不再蹈去歲覆轍。”史迪威當時評說丘吉爾“無論怎樣都無法把注意力從歐洲大陸轉移開去,英國佬對太平洋戰爭是不感興趣的。”'注:同上,第730頁。'但由於當時英美正在準備西西里島戰役、義大利戰役和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在這些軍事行動中,英國都需仰仗美國而不得不在表面上考慮美方的意見,加上中國的堅持,英國最終作了妥協,勉強同意維持以前的決議。最後,三方達成協議,以英國海陸軍進攻緬甸海岸,控制孟加拉灣的制海權為中國軍隊進入緬北作戰的前提條件。美國同意盡力增加對華空運作戰物資,以美式槍械裝備中國軍隊。'注:H·菲斯:《丘吉爾、羅斯福和斯大林》,紐約1957年版第129頁。'雖然三國協議基本上維持了從前各次會議的主要精神,但實際的分歧並沒有解決。正如會後英國總參謀長阿蘭·布魯克在日記中所寫的:“我們的困難仍然是由對於太平洋問題的觀點分歧所造成。我確信,在紙上我們要寫什麼可以隨心所欲,但是這對我們的基本主張是沒有多大用處的。”'注:布萊恩特:《形勢的轉變(1939~1943)》(A.BryantTheTurnoftheTide)倫敦1957年版第625頁。'
魁北克會議:
1943年8月,羅斯福和丘吉爾決定,為了制定地中海戰場的作戰方針,加速準備“霸王”戰役,確定此兩戰役與太平洋戰爭及印度洋戰爭之關係,'注:C·A·戈尼昂斯基等:《外交史》三聯書店1980年版上冊第406頁。'舉行了一次首腦會議。8月14日至24日,羅斯福、丘吉爾及其高階官僚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會議,代號四分儀。魁北克會議為中緬印戰區取得的唯一比“三叉戟”會議前進了一點的是派一支3千人的美國突擊隊,羅斯福還許諾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