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3/4 頁)
“哦?可是哪個大族?”
“就是如今的金國皇族,也就是三年前的完顏部落。”趙良嗣很是痛快地說道。
“嗯。三年前的一個部落呀。那三年前遼國的軍力如何,那完顏部落當時又有多少兵馬?他興兵可打上幾年?我們可扶植他們什麼,他們又能為我們做些什麼?你又是如何覺得他們可以扶植?”李民刨根問底的問道。李民這根本就是誠心的,忽悠規律,越是細節,越是容易被人抓住破綻。
趙良嗣沒想到李民竟然問的這麼詳細,當即有些心亂。要知道,就連三年前對他提案極為感興趣和讚賞的趙佶,那都沒有問的這麼詳細。而有許多事,他趙良嗣還是不能和外人說的。
然而,李民看到趙良嗣得猶豫,卻更感了興趣。有猶豫,那就是有隱情,這距離真相,也就不遠了。
故此,李民有心給趙良嗣來個壓力的說道:“怎麼的?是你時間久忘了?還是你當初根本就是欺君?如此都說不出,如何讓我在官家面前亂提?”
趙良嗣一哆嗦。咬牙說道:“三年前遼軍兵馬四十八萬。各附族兵馬無數,皆上馬為兵,下馬為民。完顏部落雖是大部落,本族兵馬不過兩千。全族之兵,可戰一年。”
說到這裡,趙良嗣似乎也覺得扶植一個兩千多人的部落去反四十多萬兵馬的大遼,沒有什麼意義。畢竟大宋境內,光是幾千兵馬以上的山賊,就不知道有多少夥,你在人家國內,扶植一個兩千兵馬的反賊,能有什麼意義?哪怕是如今這個完顏部落確實立國了。可能接著走多遠,誰能說的準。遼國耗的起,可那金國如何耗的起?硬打上幾仗,以十換一,也能把金國消耗空了。
他趙良嗣要是說不出個事來,他這個欺君,那可就扣上了。
第二卷 第二十八回 百年大計 上
“先生,我趙良嗣雖生在遼國,可我是一個漢人,我大宋乃漢家正統,我歸宋之心,可是時刻不忘。故此,我在天慶二年二月,不,是我大宋政和二年二月,聽聞完顏部落的完顏阿古打在魚頭宴上抗命,就留意此事,此後,完顏阿古打又多次抗命,九月更是抗召不朝,我既確定此事乃是我大宋得良機,恰逢童太師訪遼。故此,這才把我所見所思,告知童太師。隨後為童太師所喜,我這才得以認祖歸宗。並進言給當今官家。”趙良嗣極力的證明著自己說道。
李民只是不說話的看著他。
趙良嗣拿不準李民得心態,有些發虛,又辯解道:“先生,非是我不念宋遼百年邦交之好。欲使兩國征戰,百姓受苦。實在是我大宋與遼比鄰而居,兩強並立。又有燕雲十六州之宿怨。不得不戰啊。
且不說天無二日,兩國不可並立。單是那燕雲十六州的宿怨,那也是化解不開的。燕雲十六州,自古乃是我漢家的土地,即使落入遼國百年,上面依然住得是我們漢人為多。各自收那契丹等族的壓迫,時刻盼回中原。且,除此之外,燕雲十六州地產富饒不說,更是長城內外阻隔得兵家必爭之地。有此,我大宋可拒敵域外。無此則以腹示人。故,我大宋與遼,終有一戰。我大宋百年忍忍,為的也是這一戰。既如此,與其讓他人準備好了打我們大宋,何不尋機滅了他們大遼?
而大遼國內,與我大宋不同,並非一族,其心各異,只是契丹強盛,這才以他們為首,餘者部落,各自上征戰不休。只認強者為尊,卻沒有什麼忠孝之念。但有一強起,必是群狼爭首時。
故此,我建言扶植完顏部落,聯合滅遼,就是盡一切力,擾亂遼國兵力部署,讓其不得不從與我大宋接壤的邊防,撤軍去對敵其它部落。如此,遼國地廣,邊防調動後,我大宋興兵,他必然調動不及。完顏雖弱,卻非主力,但凡他能牽制遼軍半數軍馬離不開寧州。左右兵馬調動不便,則我大宋必勝!”
李民有些明白了:趙良嗣的建議,雖然是扶植草原部落對抗遼國,可作戰的主力,卻依然還是大宋。這也可能就是趙佶雖然稱讚他的主意不錯,可最終卻拖了三年沒有理會了。大宋朝臣,估計還是害怕和大遼正面死磕得。
李民為此,自是不知道是該喜,還是該悲。趙佶他們怕打仗,如此,自己的兩不相幫,坐山觀虎鬥的主意,很可能被採納,李民應該是歡喜。可這種還沒打了就怯戰,如此,就算坐山觀虎鬥了,卻又如何,他還敢打,還能打嗎?
李民得走神,落在趙良嗣的眼中,越發顯得高深莫測了。
趙良嗣隱隱覺得自己不該來這一趟,可上命所差。趙良嗣有什麼辦法。而現在正事還沒提呢,就引發了了李民得猜疑,趙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