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1/4 頁)
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場具有國際性的區域性戰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最為典型的一場戰爭。
危局與決策
朝鮮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朝鮮國內###的繼續,是兩種政治勢力鬥爭的必然結果,而且,這種鬥爭還帶有國際性質。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是關於朝鮮統一問題、統一於誰的問題。這種鬥爭從朝鮮解放那天起便開始了,而且還緊緊地同國際間的###相聯絡著。
朝鮮南北局面的形成。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佈投降。為了在朝鮮受降,美蘇商定以“三八線”為蘇美兩軍佔領區域的分界線,蘇軍進入北半部,美軍進入南半部。這條線把朝鮮人為的分割成了南北兩部分,並逐漸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政治體制”。兩種勢力就圍繞著國家的獨立、統一開展了尖銳鬥爭。開始,雙方都在謀求政治解決,但是,達不成協議,也不可能達成協議。以後,美國便採取了暫時維持分裂現狀,以待時機進行武裝統一的政策。1948年8月15日,美國扶植李承晚上臺,成立了大韓民國政府;接著,9月9日朝鮮北半部也成立了自己的政府———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且雙方都建立了自己的軍隊。這樣,朝鮮局勢便由此正式發展成為兩種社會制度的對抗。南朝鮮(韓國)政府成立不久,李承晚就公開打出了“北進統一”的旗號,叫嚷“南北分割必須用戰爭來解決”。於是,積極地進行戰爭準備,並不斷地進行武裝挑釁。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反對美國和李承晚集團的戰爭政策。但是,面對李承晚集團不斷武裝挑釁和全面戰爭的威脅,也做了充分準備。由於雙方經常發生武裝衝突,終於於1950年6月25日全面爆發戰爭。朝鮮戰爭爆發的原因,是朝鮮的統一問題,爆發的過程是,武裝對峙、武裝衝突,並由小到大,逐漸升級,最後發展到全面戰爭。然而,朝鮮戰爭爆發時,不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而是國內戰爭。美國出兵干涉之後,朝鮮戰爭由國內戰爭轉化為以反對外來干涉、反對外來侵略為主的戰爭。
戰爭爆發的第2天,即6月26日,美國就以其空軍開始進行武裝干涉了,並以其第七艦隊侵佔我國領土臺灣。6月30日,派出了地面部隊。戰爭第7天之後(7月2日)美步兵第24師加入作戰,7月7日,又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透過組成侵朝“聯合國軍”的決議,隨後是美25師、美騎兵第1師、美第2師、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美第7師及英軍第27旅、菲律賓的部隊投入戰爭。到9月中旬,美、英等國侵朝軍隊共達10萬多人。這樣,朝鮮戰爭一下便發展成為以反對外來干涉、外來侵略為主的戰爭。也就在這時,戰爭打成了僵局,相持在洛東江地區。
美國武裝干涉朝鮮之後,中共中央及時地分析了世界戰略格局,認為朝鮮戰爭趨於複雜化,遠遠超出了南北朝鮮之間的範圍,已成為國際鬥爭的焦點,至少是東方鬥爭的焦點。對戰局的發展作了兩種可能的估計:一是速決,即朝鮮人民很快取得勝利;二是持久,即美國不會輕易認輸,必將進行反撲,擴大侵略戰爭的規模。據此中共中央認為:我國人民不能不有所準備。為防患於未然,在朝鮮軍隊戰鬥發展順利,美國侵略軍節節敗退之際,於7月7日和10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召開了兩次軍委會議,討論了保衛東北邊防問題,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立即從廣東、廣西、湖南、河南、黑龍江等地,抽調第13兵團之第38、第39、第40軍和第42軍、炮兵第1、第2、第8師和一個高射炮兵團、一個工兵團、一個運輸兵(汽車)團,共25萬餘人,於7月底至8月初,集結於鴨綠江北岸一帶,準備保衛我國東北地區安全和在必要時援助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者。8月下旬,中央軍委根據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的建議,又決定將上海地區的第9兵團和西北地區的第19兵團,分別調到津浦、隴海兩鐵路沿線,以策應東北邊防軍。9月上旬,中央軍委為加強東北邊防軍的力量,又決定將湖北荊沙的第50軍編入東北邊防軍序列,集結于吉林西南遼源地區。
9月中旬,朝鮮戰局發生急劇變化。美國不甘心最初的失敗,於9月15日集中美軍7.5萬餘人,在260餘艘艦艇,500餘架飛機配合下,在朝鮮仁川登陸。9月27日攻佔漢城,29日進抵“三八線”。10月1日和7日,南朝鮮軍和美軍先後越過“三八線”,兵分東、中、西三路,瘋狂地向朝中邊境進犯。同時,美軍飛機更加頻繁地轟炸東北邊境地區的城鎮和鄉村,公然將戰火燒到我國東北大門口。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