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頁)
陰謀。
五、解放閩浙沿海島嶼
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政委韋國清奉命率部於1949年8月下旬取得福州戰役勝利後,又於9月中旬發起漳廈戰役,這是在福建漳州、廈門、金門地區舉行的一次進攻戰役。戰役從9月19日起到10月28日結束,參戰部隊經過浴血奮戰,殲滅國民黨軍近5萬人,解放了閩南大陸和廈門、大嶝、小嶝等沿海島嶼。
1949年8月中旬,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發起舟山戰役,到1950年5月中旬解放了整個島嶼。此次戰役從1949年7月開始準備,到第二年5月結束,共殲滅國民黨軍近萬人。7月上旬,第三野戰軍又以淞滬警備區一部兵力解放了舟山群島以北的嵊泗列島、崎嶇列島。
在此期間,還解放了渤海灣之長山列島、閩南之東山島,殲敵3500餘人。閩南大陸和華東沿海一些島嶼的解放,對於鞏固海防和保衛華東地區的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新中國成立至1951年12月,人民解放軍繼續發展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完成了追殲國民黨殘軍、統一祖國大陸的任務,解放了福建、新疆、廣東、廣西、四川、西康、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和海南、舟山、萬山等島嶼,共殲滅國民黨軍200餘萬人。至此,除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少數島嶼外,全國均告解放。
六、戰略戰術創新(1)
戰略戰術是指導戰爭、戰役和戰鬥的方法與原則。能否實行正確的戰略戰術,是決定戰爭、戰役和戰鬥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毛澤東為代表中國共產黨人,在指導中國22年的革命戰爭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和規律,總結人民革命武裝鬥爭的實踐經驗,吸取古今中外戰略戰術的精華,創造了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對殘存在大陸的上國民黨軍實施戰略追擊,採取大迂迴、大包圍、大殲滅的作戰方針,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包圍、迂迴、打殲滅戰的理論。
戰略追擊中大迂迴、大包圍戰略戰術
1949年初,國民黨軍的精銳部隊基本瓦解,殘存在長江以南的各個集團,已窮途末路,惶恐不安,其整個軍事機器完全喪失統一指揮和組織抵抗的能力。在這種形勢下,毛澤東、朱德立即釋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從此,人民解放軍以空前的規模向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區全面進軍。解放軍百萬大軍強渡長江之後,潰退到中南、西南的國民黨正規軍,主力只剩下白崇禧、胡宗南兩個集團。這兩個集團竭力避免與解放軍決戰,企圖保住老本,盤踞一方,期待轉機,捲土重來。於是,他們倉促佈防,企圖以空間換取時間,實現他們的如意算盤。如此之著不成,他們則準備退往雲貴,或分別從海上、陸上逃走。對於這樣的作戰物件,如果採取從後面突擊和尾後猛追的打法,就不僅不能將其全殲,而且有可能使其迅速逃走。為此,毛澤東指出:“胡宗南全軍正向四川撤退,並有向昆明撤退訊息。蔣介石、何應欽及桂系正在做建都重慶割據西南的夢,而欲消滅胡軍及川康諸敵,非從南面進軍斷其退路不可。”毛澤東在指揮解放軍向華南進軍時指出:白崇禧“非萬不得已還決不會和我作戰”,對白部的作戰方法,“應採遠距離包圍迂迴方法”,“即完全不理白部的臨時部署而遠遠地超過他,佔領他的後方,迫其最後不得不和我作戰”。爾後毛澤東又進一步明確地提出:“對白崇禧及西南各敵均取大迂迴動作,插至敵後,先完成包圍,然後再回打之方針。”這些部署和決斷,形成了戰略追擊的完整作戰方針。
第二,第四野戰軍創造性地運用遵照上述方針,採取大迂迴、大包圍的戰略戰術,首先搶佔敵後方,迫敵最後在內線和解放軍決戰,將敵殲滅。第四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一部,對白部採取了遠距離迂迴方法和分3路進擊的作戰佈勢:西路兵團經湘北的常德、湘西的沅陵下芷江,封閉白部逃向雲貴的通道,協同東路兵團對其實施迂迴、包圍;東路兵團由贛南出粵北的韶關,進而奪取廣州,從南面切斷其以雷州半島從海上逃跑的道路,爾後進入廣西境內,與主力兵團一道,圍殲白崇禧集團;北路兵團先示形於對方,牽制白部,待東、西兩部兵團進入廣西境內,構成鉗擊態勢時,即沿湘桂鐵路向白部發起進攻,配合主力作戰。經過衡寶、廣東兩戰役,相繼切斷白崇禧集團西向雲貴、南向中越邊境和海上逃跑的道路,達成了對白崇禧集團的大包圍。與此同時,西南地區外圍的解放軍部隊作了一系列佯動,第一野戰軍第十八兵團亦於北線抑留胡宗南集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