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酌,頗費躊躇。顧慮雙方公私關係,電稿數易,久不成文。張作霖為了爭取時間,以便趕快把電報發出,出入秘書室幾次催辦,老秘書內心焦躁,又不敢說。張作霖一會兒又進來催促,老秘書忍無可忍,發火了,把筆一摔說:“你要快,另找人辦,我不幹了!”張作霖看到勤於職守的老秘書真的火了,急忙道歉:“得,得!你慢慢地寫吧,我再不來了。”這個故事是朱慶瀾將軍親自口述的,並非杜撰。張作霖能夠容忍老秘書發火,說明張作霖有容人的雅量。王大任:《張作霖的感情世界》,《張作霖傳記資料》,第5輯,第50頁,臺灣天一出版社。
前言張作霖:一代梟雄(3)
張作霖,出身寒微,生活無著,混跡社會,伏於民間。時逢1894年的甲午中日之戰和1904年的甲辰日俄之役,東北大地,兵燹叢生,民生凋敝,生靈塗炭。當時,官府腐敗,土匪橫行。面對混亂無序的時局,張作霖乘勢而起,拉幫結夥,自辦團練,保境安民。因緣際會,接受點編,一躍而為清軍管帶(營長),進而升為統帶(團長),統領(旅長)。
時逢辛亥革命,張作霖藉機智進省城,誘殺革命黨人張榕,而晉為關外練兵大臣,並以總兵記名。後任第24鎮統制(師長),兼奉天巡訪營總辦。從此,張作霖掌握了奉天省的軍事大權。
民國後,38歲的張作霖成為民國陸軍第27師師長,授陸軍中將,特授勳五位。他真正擁有了一師重兵。這是他的看家本錢。以此為根基,而奉天督軍兼奉天省長,授鎮安將軍;而東三省巡閱使,敘勳二位,是謂實至名歸的東北王。後晉授鎮威上將軍,再後任蒙疆經略使,成為聲勢煊赫的滿蒙王。此後,張作霖野心膨脹,率兵入關,問鼎中原。直奉一戰,一敗塗地。張作霖退回關外,自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以後,整軍經武,秣馬厲兵,又進行直奉二戰,取得勝利。此時,張作霖擁有中國三分之一的地盤,是中國最大的軍閥。
但好景不長,奉軍遭到反對,不得不退出蘇皖。又逢郭松齡倒戈,奉軍元氣大傷。以後,張作霖又就任安國軍總司令,同國民黨新軍閥蔣介石接戰。張作霖乘機組織北京軍政府,登上了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的寶座,終於圓了當一回中國最高國家元首的迷夢。但他的軍隊節節敗退,不得不退回東北。因多次拒絕日本人簽訂密約的無理要求,而遭日本人暗殺,不幸遇難。他的死難可稱為“皎然不汙,可告無罪於天下後世”,具有濃重的悲劇色彩。
張作霖文化不高,但智慧超群,機敏異常。且善於學習,長於計謀,終至在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探索與思考張作霖的人生軌跡,是一件很有興味的事。
願讀者諸君讀罷本書,會得到些許歷史知識和思想啟迪。
後記
《》現在同讀者見面了,要感謝——
上海貝貝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鄭納新先生。他大膽拍板出版本書,給我們很大鼓勵。
遼寧省地方誌辦公室原主任蘇長春教授。他兼為攝影家,為本書提供了一些珍貴的照片,使本書大為增色。
張氏帥府博物館、遼寧近現代史博物館原館長楊景華研究館員。他為本書提供了一些不易得到的罕見照片,豐富了本書的內容。
遼寧省檔案館第一研究室主任何榮偉副研究館員。他為本書提供了元帥林的珍貴照片,使本書多彩多姿。
張氏帥府博物館研究室主任範麗紅副研究館員。她給予我們許多無私的幫助。
徐徹的夫人陳孟楣女士。她原任瀋陽市石油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兼《瀋陽化工》雜誌主編。她在本書文字的修訂和照片的編排上做了很多工作。
本書第一章至第十一章由徐悅撰寫。“前言”、“張作霖大事年表”及第十二章至第十六章由徐徹撰寫。
本書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徐徹徐悅
2006年5月15日
1.想念書巧遇恩師
張作霖,字雨亭,奉天省海城縣小窪村人。此地後又改稱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張家甸屯,現改稱大窪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其實,這裡現在只有一片房屋遺址,根本沒有村落了。1875年3月19日(清光緒元年二月十二日)生。其祖籍主要有兩說。一為山東省說。《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公行狀》中寫道:“公諱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遠祖居山東,族甚蕃,清道光初徙居海城。祖發業農,稱素封。”《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公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