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投資專案(第2/2 頁)
本就在海邊,距離現代著名珍珠產地諸暨不過是五百多里路的距離,大不了在諸暨開珠場好了,不過這個專案得有耐心,還得有可靠的人去操作,對目前的二房來說,可行性也不高。
趙啟軒看到這裡,已經汗流浹背了,前面幾項都還好,但茶山與珍珠養殖這兩項,卻讓人看得心驚。雖然趙琇並沒有在紙上寫明新的茶山地址和珍珠養殖之法,但看那語氣,似乎是很有把握的,莫非這是小二房所掌握的機密?
他期期艾艾地問趙琇:“妹妹所寫的茶山與珍珠之事,其實是說笑的吧?”
趙琇眨了眨眼,笑說:“怎麼會是說笑呢?堂兄,我是真有把握才這麼寫的。古往今來有那麼多的書,那麼多的遊記或是名人秩事,總要提一提誰在什麼時候去了哪座名山大川遊玩,嘗得什麼野茶味道清香,比外頭的名茶還要好。只是傳世的名茶,統共也就那幾十種,還有許多茶都不為世人所知,必定會有滄海遺珠。咱們就當是派個人四處尋訪一圈,能找到固然好,找不到也沒什麼。至於珍珠養殖之法,我隱約記得好象是在哪本古籍裡看到過……”
她其實只是想尋個藉口糊弄過去,沒想到張氏竟然替她解圍了:“這個我也聽說過,宋時有一本《文昌雜錄》,就曾記載當時朝中一名姓謝的禮部侍郎,懂得一種養珠法,把假珠投入珠蚌中,過兩年就能養出真珠來。明末時,也有玉工和珠戶想出了養珠之法,比宋時流傳下來的法子還要好些。南海屈紹龍(注:即居大均)有過一本《廣東新語》,裡頭寫了許多嶺南之地的風土人情,看著頗為有趣,當中就曾記載過人工育珠之法,記得好象幾個月就能得珠,比明末那時又有所改進了。琇姐兒若有意於此,讓人去試試也沒什麼,我這裡既有《文昌雜錄》,也有《廣東新語》,只管細查去。”
趙琇大喜,她萬萬沒想到,原來古代早有人工養珠之法了,祖母的藏書裡竟然還有相關的書籍,真是省了她好大的功夫。如果書裡有清楚的養珠步驟就更妙了!
見到孫女如此興奮,張氏臉上也露出了笑意:“你也是走運,這些原都是閒書,我都放在京城宅子裡了,前不久才運了一些回來,當中恰好就有這兩本。若非如此,你還得讓人去京城找書呢。”她神色有些恍然:“《文昌雜錄》倒罷了,這原是我從孃家陪嫁過來的,《廣東新語》卻是你祖父在時,偶然聽人說起,輾轉託人弄了來,只為了給我解悶的,我閒時翻翻,不過是作個消遣,沒想到還能派上這等用場……”
見她面露傷感,眾人都不敢說什麼,趙琇拉著祖母的手輕撫安慰,趙啟軒沉默了一會兒,見張氏臉色有了迴轉,便小心翼翼地說:“叔祖母若覺得這養珠之法可行,侄孫兒願作馬前卒,到諸暨去尋人試一試養珠。少則一年半,多則三年,總會有個準信的……”
張氏淡笑道:“你又來了,成天想著不著家,若叫你媳婦知道,心裡定要埋怨我的。你要替我管事,自然是好的,但不許擅自離家這麼遠。”
趙啟軒也不敢多說了。
張氏將那三大張紙接了回來,草草翻看了一下,把後面那些什麼養羊、養鴨、養魚之類的通通否了:“在莊子上養些給自家吃就罷了,養這許多拿出去賣,叫人說起來,什麼好名聲?”
她覺得桃園可行,而且今明兩年就能實施了;房屋租賃最簡單,明日就能派人去找房屋;絲場不予考慮,但織布工場卻有很高的可行性,她孃家是松江人,松江許多官宦人家都涉足織場,並不丟人,所以她天然就偏向織布行當,託孃家兄弟尋幾十個技術好的織工,根本就不難,紡出了好布,要賣掉也容易,這方面可以託給外六房,二房就不必出面行商了;茶山可以打發人去尋,珍珠也可以讓人去試養;至於瓷窯,張氏否決了趙琇專燒外銷瓷的提議,認為自家弄個小窯,燒點自家用的瓷器就好,閒來弄些獨家產品,無論自用、待客還是送人,都是極體面的。
趙琇張張口,又閉上了嘴。祖母挑出了好幾樣有可行性的投資專案,已經非常不容易了。雖然添了燒瓷器的花銷,卻不能轉換為利潤,還有些浪費了他們家靠近南匯港,方便和外商做生意的優勢,但事情總要一步步來,不是嗎?
她還是先考慮賬面上可以用於投資的流動資金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